海上文明
不同于平原上的灌溉文明,地中海沿岸的米诺斯文明属于海上文明。由于地理位置关系,米诺斯的宗教与小亚细亚有关,同样崇拜公牛。可惜线性文字B未被破译,我们对米诺斯文明认知有限,但毫无疑问影响了随后的迈锡尼文明。
我们都知道古希腊并不是现在一个国家的概念,而是城邦的概念。希腊城邦的形成始于迈锡尼文明被推翻。包括北方的推翻了迈锡尼文明的多利亚人(现希腊南部)、小亚细亚地区的伊奥尼亚人(现土耳其西南部)、吕底亚人(现土耳其西北部)、弗里吉亚人(现巴尔干半岛)等。陆地上的城邦存在农耕文明,但希腊陆地多山,缺乏广阔的平原。因此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希腊人便前往沿海地区从事航海和商业。
缺乏中央集权的城邦,古希腊在宗教、哲学、文化、艺术等方面都非常丰富,不同的思想得以互相碰撞、影响。在轴心时代之前,我们对希腊的了解主要源于荷马史诗,不过从作品完成的跨度来看,似乎荷马并不是一个诗人,而是多个人书写的,类似圣经。荷马史诗里讲述了我们熟悉的系列希腊神话,我们会发现希腊的众神并不完美,他们甚至跟普通人类一样有着诸多人格缺陷,只不过他们不死而已。
宗教崇拜
刚才提到不同城邦有着不同的宗教崇拜,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赫西俄德试图借助荷马史诗,把不同的神话崇拜整合成一套宗教体系。尽管宗教混乱并未因此而消除,但总体来说当时的希腊出现了两个互相对立的主流崇拜——太阳神阿波罗崇拜和酒神狄俄尼索斯崇拜。
阿波罗是奥林匹亚之神,里尔琴的演奏者,象征光明。他在希腊众神中有着较为完美的人格,某种程度上他是文明社会所崇尚的理智、秩序的象征。我们读希腊神话,会发现众神无论神力多强,始终逃不过命运的安排。从某种角度,我们可以认为阿波罗崇拜是一种宿命论。
狄俄尼索斯虽然很早就有记载,但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作为新神得到广泛崇拜,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与当时色雷斯人掌握了成熟的葡萄酒酿造技术有关。因此一开始狄俄尼索斯崇拜被看做非理性的、臣服于自我的宗教。再加上地缘性的不同,狄俄尼索斯崇拜与阿波罗崇拜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对立状态。甚至代表两种宗教的乐器不能在同一场合演奏(下文会提到)。
然而真正与赫西俄德宗教体系并列的,是奥尔弗斯教义。尽管奥尔弗斯教崇拜的也是酒神狄俄尼索斯,但本质上是一种禁欲的神秘主义。在奥尔弗斯教看来,饮酒后的状态接近某种神性(这与许多神秘主义宗教不谋而合),而人活在世上的目的,就是不断接近神性。与阿波罗崇拜的宿命论不同,奥尔弗斯教义是轮回说。教义认为人部分属地、部分属天。生活的越纯洁,越接近天,不断轮回,直到彻底纯洁。酒对他们而言,只不过是某种象征,好比基督教的圣餐。
艺术表现
宗教的对立也体现在艺术。刚才提到里尔琴是阿波罗的乐器,多个希腊文学作品中都提到阿波罗精湛的演奏技艺。里尔琴属于拨弦乐器,琴弦由羊肠制成。它有一个共鸣箱,从中伸出两只琴臂,向上弯曲。靠近顶部之处用横轭架相连。这种里尔琴由业余爱好者演奏,它还有种大型变体的基萨拉琴,由专业音乐家或炫技大师演奏。而属于狄俄尼索斯崇拜的阿夫洛斯管,由小亚细亚传入,由两根管子组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古希腊,诗、歌、器乐三者基本上是同一件事物。里尔琴声音柔和,一般用作抒情诗的伴奏,往往被认作有助于高尚的情操;阿夫洛斯管音响尖厉,一般用作悲歌伴奏,往往被认作情绪化的、非理性的表达。因此伦理上来看,两种乐器被赋予了对立的象征。宗教上来看,从贺拉斯的《长短句集》中可看出,早期的教义禁止阿夫洛斯管和基萨拉琴同时演奏。两种乐器的对立局面,我们推测与宗教性、伦理性、地域性、民族性、艺术性都有关联。直到轴心时代以后,某种艺术改革才逐渐打破了这种局面。
哲学思想
除了艺术上呈现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古希腊城邦最值得一提的丰富碰撞应该就是哲学思想了吧。有意思的是,奥尔弗斯教这种典型的东方神秘主义宗教没有继续发展下去,而是被泰勒斯那接近现代科学的哲学思想给终结了。我们说到希腊哲学,第一个就会提到泰勒斯。在他之前,古希腊对世界本原的思考还停留在神话阶段,泰勒斯开始希腊各城邦有了自己的学说。按理说这些学说应该放在轴心时代去讲,但为了以苏格拉底为分水岭,我还是决定在此谈论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几大学派。
米利都学派——就像刚才所说,相当长的时期里,整个地球上的文明对世界的认知都是神话式的。然而泰勒斯提出了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我们先不必急于对他学说的正确性下结论,至少可以看到,在这个学说里,没有神、没有创世的故事。泰勒斯的徒孙阿那克西美尼认为质料为气。
尽管米利都学派的学说完全是基于经验的观察,没有任何科学实证,当时的技术发展也完全不具备实证的条件。但“万物由某种质料组成”这样的想法,无疑是一个科学性的假说,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最伟大的发现,就是勾三股四玄五的命题。尽管几何学是严格的科学,但有趣的是,毕达哥拉斯却是一位神秘主义者。他有理性的思考,但本质上他的思想是基于奥尔弗斯教义改良的。毕达哥拉斯发现了数与音乐、与美学的关系,他声称万物是由数构成的。这句话听起来似乎非常荒谬,但我们试着抛开从小掌握的知识,去试图理解2500多年前,古希腊人没有原子的概念、没有小数的概念,他们的所有假说并不是基于某种科学实验,而只能基于自己的感官。但他们的大脑又足够智慧地意识到,人的感官是不可靠的,而且在缺乏标准的情况下,所有物质的特性(大或小、美或丑)都是相对的。这就使得他们感到很困惑,究竟是否存在一种至高真理,是可以不受人类感官限制的?
显然在当时,数学担任了这样一个重任。因为在数学上,我们可以定义无论如何都严格不变的命题、我们可以定义一个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完美的圆形。毕达哥拉斯认为,数学是至高的真理,不会受到任何感官的干扰。毕达哥拉斯主义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深远,巴门尼德、柏拉图都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甚至在此后相当长的经院哲学时期,人们对“上帝”的论证,也是基于这种形而上的命题,而摒弃了任何经验主义。
可以说,毕达哥拉斯改良奥尔弗斯教,是一种崇尚理性,但不局限于理性的宗教观。从笛卡尔到爱因斯坦,任何高级的意识都跨越了理性与感性的二元对立。不过也由于当时的数学相当于处在一个至高的神学地位,所以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生希帕索斯发现直角等腰三角型的两腰(根号2)是无理数时,直接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希帕索斯本人也很悲剧的因此被扔入海底。
爱菲斯学派——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由火构成。但他的思想并不是把米利都学派的水换成火而已。他最有名的学说,是认为万物都处于流变状态。他弟子说过:“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或者“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此外他是个一元论者,认为一切对立面都是混一。比如善与恶是一回事;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可以看到与黑格尔哲学的思想相似。
爱利亚学派——巴门尼德也是一元论者,但与赫拉克利特不同,他认为没有事物是变化的,也不存在对立面。比如冷只不过是不热、黑暗仅仅意味着不光明。他认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就是“一”,其他都是感官的幻觉。他有个著名的说法,认为当你思想到某物,该物的客体就永恒存在。尽管从逻辑角度,这是无效论证。但从哲学角度,这是形而上推论整个世界的最早例子。
柏拉图写的巴门尼德篇,关于存在论的内容晦涩难懂。但其指出的超越思维的客观实体概念,对后续的哲学、神学、物理学、心理学领域影响很大。
恩培多克勒认为心脏是血管系统的中心、知道月亮石由反射而发光;他说光线进行也需要时间。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由原子组成,原子不可分,原子唯一的事情就是运动和碰撞。这些思想都最终被现代科学证明。尽管这些学说在当时并没有科学依据,但古希腊涌现出大量大胆的科学假说,并对后续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产生影响,无疑是轴心时代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