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在奇葩说节目中说:“未来年轻人最具竞争力的能力,就是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
一位资深老编辑说:“写稿人,心目中一定要有一个200字的概念。
因为,一般性新闻200字就足够。一是版面有限,二是读者的耐心有限。
稍需深度的稿件,如果每一个场景、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物,都只用200字描写、叙述,在编审的时候就非常方便成块的删减。
200字的概念,在其他方面也很适用。比如,一般演讲速度1分钟200字。
讲故事是最能吸引人的,但不能太长,以免喧宾夺主。最好控制在1分钟左右,正好也是200字。
长篇文章或小说中场景的描写,控制在200字以内,紧凑,利落,精炼。
写作者应该尽量“意在笔先,寓意于形,形随意转,平实精炼,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
200字足以说清一件事,讲好一个故事,描述一个场景。组合多个200字的片段,就能构成不同长短的文章。
200字的短文,便于积累素材。日常生活中发现好的细节、涌现的灵感,用200字左右随手记录下来。
200字还可以作为一个基本的写作模式,进行日常训练。很多优秀的小小说、小故事,都是用200字来表情达意。”
著名作家王蒙先生说,写作能帮助审美的普及。他还风趣地说:“我一直在想,究竟是爱情创造了爱情的语言,还是爱情的语言创造了爱情?”,“阿Q就是因为没有掌握好爱情的语言,才追不到吴妈。如果他能对着吴妈朗诵一首徐志摩的诗,没准儿就成了。”
他建议大家要善于运用写作改变气质,改变命运。尤其是青年人,不管你是学什么专业,一定要学会写作,否则连情书都写不好。
有句话说:良将不谈兵,名医不谈药。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读者思维”,即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让读者能读懂,喜欢读。
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此外,对于写作,他还主张“要学习它,掌握它,对语言要有自己独特的体会。错误的东西往往像断了线的风筝,洋洋洒洒;而正确的东西反而显得朴实平常。”
他还要大家注意:“一个新词的创作并不容易,见到新词,不要如临大敌,也不要五体投地。”
许多写作的人,无论中学生还是大学教授,无论白领还是蓝领,只要拿起笔来,总是想我现在是“写”文章。一定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
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大众的、平实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曾经有人描写英雄跳海救人:“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而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就叫“故作姿态”。
还有:“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农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会贻笑大方,因为我们平常说话从来不会这样说。
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费解。而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著作《大趋势》中预言:“在这个文字愈来愈密集的社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阅读、演讲和写作技巧。"
“每天写作200字+演讲1分钟”坚持下来并不难,不但可以养成用心观察、深度思考、善于写作的好习惯,还可以督促自己严格自律,打造一个有腔调的个人品牌。
假以时日,你会感谢一直坚持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