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到现在,想逃离这一切的想法和欲望特别特别强,总是不想去学校。面对学生和同事,总是有一种很强烈的隔离感,似乎我们位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很遥远很遥远…
这几天在看一本书,有些困难,总是走神。感觉我的状态似乎又回到了高考前那种情形,很难集中精神,身体各种难受和痛,反复地考虑死亡的事,全身无力,莫名地害怕和恐慌,这几个晚上又时不时地听到一些奇怪的声音,只是我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害怕这种现象了,因为很多回了。在学校,上完两节课,后背湿透,精疲力竭,甚至有即将倒下的感觉。套在一个面具中,去面对同事和学生。
我在看的这本书叫做《我穿越疯狂的旅程》,作者是萨克斯•艾琳。她是美国人,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这本书讲述了她从小到大的人生历程,讲述了她自己的患病的种种恐怖的体验以及在医院里经受的不寒而栗的治疗过程,而就是这样的折磨中,她又是如何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完成了从大学到研究生的学习并取得了连很多正常人都难以取得的成就,最终成为了美国的大学终身教授,创造了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神话。文中的叙述,充满真实的情感和体验,没有过多的华丽语言,却字字词词,渗透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带给我的共鸣和震撼,是从来没有哪一本书可以比拟的。虽然,我不认为我有精神分裂症,而且我也不可能像艾琳那样成功,但,她和我,有太多太多类似的经历和煎熬、类似的挣扎、类似的不服输、类似的对学业的执着——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控制着的恐惧和无助、在人前极力扮演一个正常人的辛苦和疲乏、对于进医院对医生对吃药的极力排斥、住院过程中一次次被捆绑在床上以及被强行注射和灌药、对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的渴望、在那么痛苦和恐惧中坚持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艰难……太多了,实在太多太多了,从书中,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同时,我也看得有些惊心,艾琳所描述的一部分症状,其实我也有,只是,我没有她那么频繁而已。反正,我的问题,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就是了。
我和艾琳,最相似的地方,有两个。第一,不甘心放弃学业和工作,挚爱自己的专业,只要稍好一些就顽强地坚持学习和工作,而且成绩也很不错(我当然远远不如她)。我亲身经历和体会到,对于我来说,在这些年那样的状态下坚持学习和工作,每一点一滴的成绩的背后,都是滚滚的血泪,我相信,艾琳也是。身体上的残疾所带来的艰难,是一种痛苦,世人有目共睹,可以说,可以诉苦,可是,精神上的痛苦其实也是十分销蚀人的能量和意志的恶魔,而且大家都看不到更想象不到,自己也说不清。就如艾琳,经常在两个世界的切换中煎熬着,分不清真假,就算后来分清一些了,但仍然摆脱不了另一个世界的纠缠和恐怖。虽然,我并非如她一样经常,但我也有过很多次。所以,我十分明白这其中的滋味和痛苦。艾琳写道:“因此,你调动起自己都未必知道还会有的储备力量,勉强把这一天支撑下来……还得彬彬有礼地和同事们打着招呼……你顽强地坚持了下来,然后,一旦回到家中,你就彻底崩溃了……”看到艾琳的这一段话,我哭了。这些年来,我,就是这样在坚持着学习和工作的,包括到现在,我依旧如此渡过我的每一个工作日,如果我爸爸妈妈在Z市,那更糟,我回到家还得继续演戏。从大二开始我就出现各种莫名其妙的症状和难受,到今天,已经九年了。想起来,这九年来,自己真的太不容易了,我到底是应该为自己自豪一下,还是悲叹一声呢?第二点我和她很像的,就是一样的抗拒承认有精神病、抗拒服药并一次次尝试摆脱药物也一次次失败(似乎她还比我配合一些)。看到她的挣扎过程,我就如找到知音一样,是的,没有经受过这些药物、没有体会过这些药物的副作用、没有体会过吃药的那种心情、没有体会过承认精神病的艰难过程的人,是很难想象,这是一件多么纠结和艰难的事情,这是一件比接受死亡还难还恐怖的事情,这是一件比违法犯罪还丢人的事,因为这意味着太多太多……陈韵老师说过,吃药可以维持我比较正常的状态,拥有更多的自由;级长和王老师反复叮嘱我要按时按量吃药才能好好上班。没错,经过了这么多回的尝试和挣扎,在一次次血泪交加之后,我不得不痛苦地承认她们是对的,只是我就是从心理接受不了,这也不是我一个人才有的感觉,艾琳也一样啊!只是,书的末尾,艾琳在一次次尝试摆脱药物均以失败告终之后,她终于放弃了这一念头了,她那种顽强地拒绝承认自己患有精神疾病的想法退去了。她写道:“多亏了新的化学物质在我的身体里的流动,我才能长时间体会和别人一样的生活——完全没有精神病性思维的生活。再普乐让我做到了这一点……”我也被强迫吃过再普乐这种药,知道那是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药,就是因为知道,所以我才誓死抵抗,因为我认为我根本就没有这个病!总觉得是医生冤枉我。艾琳对于她的病的描述让我有些惊心,而她最后的承认,让我不知所措。我多么希望她的结局是:坚持不承认自己有病,靠自己的强大意志力摆脱了药物,正常地进行生活和学习工作并取得了很多成就。如果这样,该多好啊!那样的话,就相当于给我提供了一个榜样和模范,给了我十分有力的支持和鼓励——我也可以不承认,我也可以摆脱药物。从这个层面上讲,艾琳真的让我好失望好失望好失望,尽管,或许她是正确的吧。
当然,我和艾琳之间,还是有很多不同的。比如,症状上的不尽相同——她是以幻觉和妄想为主,我是以难受和绝望为主;她想的多是别人要杀她,我想的多是如何自杀(其实,几乎都共有,就是侧重点不同),但,一样恐惧和无助。也比如,其实艾琳比我明智和大胆,她很知道求助,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她的前两次住院都是她主动住进去的;而我,基本上都是被骗进去或抓进去的,这也导致了我每次住院都类似于她在纪十室的经历——各种强制和束缚措施,不堪回首的过程。
艾琳之所以可以坚持下来并取得连正常人都难以取得的成功,除了她自己的顽强、毅力和对专业的挚爱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友情和亲情,以及精神科医生、精神分析师(琼斯夫人)的陪伴和帮助,特别是她的好朋友史蒂夫。正是这些宝贵的情谊,使得她渐渐走进了一条比较正常的人生道路,坚持工作,硕果累累。想想自己,这些年来,要不是那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一次次的挽救,我的后果,绝对不仅仅是“不能学习和工作”,也不仅仅是丧失自理能力,而是,死亡。回过头来想一想,现在的我,尽管,还总是时不时就陷入那种种很恐怖的状态,总得忍受来自身体的各种难受和疼痛的折磨,心中总是充满恐惧和害怕……这些折磨,让我真心觉得活着比死还难上千万倍,吃药又让我无比担忧和感到羞耻。但,我不可否认,我还没有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我虽然总是吃不下但我至少做到了不饿死自己,我虽然做不到好好打扮自己但我至少做到了穿戴整齐地去上班;我在学校里虽然没有多么骄人的成就,但有三点是确定的:学生们都很喜欢我,我的课获得了很多好评(可能同事的是带有鼓励成分吧),我也获了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的好多奖;虽然,我无法做到和同事们有很多交流沟通,无法做到和同事们打成一片地交往,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很多同事都对我很好,包括校长,也正如校长所说的,很多人都关心我,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我能走到今天,多亏了遇到这么多好人,或许,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吧。
这本书,无意中引发了我好多回忆和思考,因为艾琳的经历,实在跟我太像太像太像了。话说回来,我是不是也应该像她一样放弃挣扎、从内心承认自己有病???每次进医院,没有一个医生说我没病的;每次做那些心理测量表,没有一次的结果是正常的(都是重度);或许(猜的),也没有一个同事会认为我完全正常吧?我周围十分熟悉的人,比如猪猪、级长、花姐、王老师,没有一个认为我可以不吃药的;而陈韵老师,却直接就说我有病。现在,包括艾琳,她都承认了!淳阳,在这么多事实面前,为什么你还是如此挣扎于这个问题呢?
其实,我最佩服艾琳的,不是她取得了多么好的成就,也不是她最终成了美国的大学终身教授,而是,她敢把自己的这漫长的痛苦的历程写成一本书,将自己的病曝光于任何读者的眼中,我能想象,这需要多大的勇气,我更能想象她写这本书的艰辛,因为这种回忆,无疑于在头脑中又经历了一回,无疑于一次次拿刀重新刺入自己的痛处,这其中的痛苦和艰难,是很难想象的,而且,这更是十分危险的冒险和赌注。突发奇想:会不会有一天,我也把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写成一本厚厚的故事书呢?那肯定也是一部血泪史。我敢吗?或许,我敢写,但我绝对不敢像艾琳一样公开,可以给两个人看,但要像艾琳一样公诸于世,除非我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