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是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他的很多小说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不过我一直没有来得及看。
关注了他的动态,就注意到了《显微镜下的大明》成书之前的几篇文章。当时还只是雏形,并非完整的书,我就已经被吸引了。
想来是因为我也是历史爱好者,喜欢读一些很少人会读的书,而且还有很严重的考究癖,总是想要对感到好奇的东西究根问底。这也是我喜欢《显微镜下的大明》这本书的重要原因。
马伯庸的案头工作做得很足,乱麻一般的历史档案,经他条分缕析,变得清晰而有趣;尽管是非虚构作品,可从谋篇布局上来看,丝毫不亚于精妙的小说;他以讲故事的方式,让湮没在纸堆中的枯燥一个个历史案件变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之前,早已有了端倪。《显微镜下的大明》讲述的六件小事,哪一件也上不了教科书,甚至都无法在史书中留下一笔。但正是这看起来不值得正史记录的小政治事件,却隐藏着大明帝国兴亡的答案。
作者依靠第一手的资料,从明朝的基层政治生活着手,对大明帝国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六个故事中,既有基层百姓的痛苦与挣扎,又有民间夹缝中求生的斗争智慧,有官场从下都上的肆意贪墨,还有官僚主义集团的内部博弈,不一而足。
可以说,想要了解明朝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明朝这个庞大的帝国是如何自上而下运作的,这本书是极佳的选择。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明朝的皇帝权力真大,明朝的官僚真会“甩锅”,明朝的老百姓生活真不容易(所以明末的农民起义不是没有原因的)。
还是那句话,想要重回“明朝”,必须得读这样有“干货”的书。如果你觉得从电视剧就能了解真实的历史,那未免也太儿戏了;即便那些历史剧很好看,多半也是不能当真的。读明史,这样认真考据、趣味十足的书,一定不能错过。
书中的六个案件: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
笔与灰的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
谁动了我的祖庙——杨干院律政风云
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
胥吏的盛宴——彭县小吏舞弊案
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
《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万历年间,徽州府一桩不公平的税收政策引发的自上而下的利益博弈,从县州府到中央,从普通老百姓到内阁首辅乃至于皇帝,都被先后卷入。一个书生的好奇心,点燃了争斗的导火索。
《笔与灰的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一场“龙脉保卫战”,归根结底还是经济问题。地方人才在科举胜出,就能形成乡宦势力集团,长此以往也能为本地争取更大的发言权和更多的利益,因此保住所谓的龙脉,就是保住日后的政治话语权。而对地方的豪族势力和依附于他们谋求生计的平民来说,开山挖石,赚钱谋利,才是眼前的重中之重。对于“流水的县官”来说,要解决这样棘手的问题,没有手腕和智慧是绝对应付不来的。
《谁动了我的祖庙——杨干院律政风云》:歙县一桩民间庙产争夺案。寺庙主持老谋深算,手段毒辣;保护祖先陵墓的罗氏一门,也绞尽脑汁,屡次兴讼。八年之后,小小的庙产案,竟然闹到了嘉靖皇帝皇帝那里,才最终得到了一个还算令人满意的解决。中国人“慎终追远”、“敬天法祖”的精神,着实令人敬畏。
《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玄武湖中,有一个逐渐被遗忘的冷门机构——大明黄册库。明朝初创之际,它是人才快速晋升的“学习班”,朱棣迁都北京后,它就成了“鸡肋”的部门,缺钱缺人;再后来,好不容易有了生财之道,勉强维持,可钱没捂热,又被其他部门反复截胡;它就那么一直悄无声息、毫无意义地运转着,直到明朝灭亡的那一天……
《胥吏的盛宴——彭县小吏舞弊案》:在一个崩坏的体制里,即便是有一点权力的小吏,也可以做出令人瞠目结舌的恶行。
《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四个无辜的百姓,不幸被卷入朝堂势力的博弈。清官与奸臣的厮杀尘埃落定之后,枉死的冤魂,反而被遗忘了。
书评专题第9篇,总第00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