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到不少村BA的照片,好热闹
其实,前些日子还看到过有村里足球赛热闹的照片
当然会想到全国级的篮球联赛,足球联赛
观众是否热情,比赛水平只是一个因素,最重要的还是观众的关心
观众会关心自己的球队
有一年,奥运会,好像有个外国人(德国?)游泳取得了奖牌,回家,新闻是全城出动欢迎。我看照片,人是蛮多,但也不算大规模。原来那个城就是我们的镇规模,据说就一个泳池,镇上游泳的都是那个游泳俱乐部的会员。有个会员得了奖牌,当然是全城欢庆。
后来,我就观察英超和意甲俱乐部,发现好多俱乐部的城市都不大,原因很简单,这两个国家没那么多大城市。但是,在英国的小俱乐部比赛主场,电视拍观众席,人好热情,从几十岁老人到几岁孩子都有。这些人就是支持自己城市的球队,不论输赢,降级了,人家还是年年看比赛。
有的职业比赛,就几百人千把人看。
组织一场村与村的比赛,就比这热闹
在大城市,我觉得组织两个大型小区对抗,也可以很多人看
很多年前,曾经有人建议足球不要全国联赛,而学巴西,搞多个联赛,被猛批。实际上,可能是对的。如果欧洲九亿人只一个联赛,估计整体水平也会下降。
比如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一个区一个球队,热闹肯定热闹的。球队坐个大巴就去客场,成本也低。朝阳打海淀松江打闵行肯定有人看的。
地方越小,越容易产生这种球队归宿感。
所以,我的想法,中超也好,CBA也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你是谁的球队?说是俱乐部,说到底有几个人和你一起乐?
关键是俱乐部文化。俱乐部得有大量会员,而不是只有几个职业球员。“会员”怎么理解,不做过多解释。
社区化,不过需要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人口流动减缓才行。也需要经常性的社区成员交流组织才行。
已经越发很多行业开始在社区大展身手,这里的“社区化”远不是开个店那么简单。
社区本身就是城市最小单元化的“缩影”,无论是城市文化还是历史写照都会在社区里体现出来,反映在选品、空间设计、交通便捷、周边配套等。
如果主战场是社区化,一定要多挖掘城市本身的“文化基因”,尝试把“社区”当做一个MINI型商业中心,一家“米店”也可以组合创新出“星巴克的味道”,毕竟古代米行本身就是繁华重镇的代表。(值得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