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上有很多人是这样的,每天加班加点到
凌晨十二点甚至是一点。忙忙碌碌,有时候连饭都来不及吃,累成狗。但是却还是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小刘是一家在公司做企划的职员,在公司呆了有差不多两年的时间。他发现每天加班加点,兢兢业业,勤劳努力,但是总有完不成的工作。虽然每一份任务都很努力的认真完成,但是交到领导手中还是要求重新做,他非常的郁闷。
因为这个还睡不着觉,每一天睡前思考自己每一天都做了什么,回想起来却也不知道自己忙啥, 一天时间就这么过去了,浑浑噩噩,他感到非常的焦虑
面对这样的事情,这样的情况,他盲目的工作却不知道自己每一天都做了什么事情。
这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呢?
其实是他在工作的时候没有规划好自己的任务,抓不住重点,如果你不知道明明天要做什么的话,没有一个计划,那么第2天的话一定会很忙碌,而且还不知所措。有时候把自己累垮了还不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而累,活的很迷茫也很盲目。
工作没有计划,没有目标,就好比你的人生也没有目标一样,没有一个方向,那么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最后导致自己伤痕累累。
那我们该如何规划每一天的工作目标,来让我们轻松应对这些琐碎事情呢?
首先确定自己的目标把精力都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高效的人每一天都会把最重要的事情优先完成,其次再把一些不怎么重要的事情再次完成。
在《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这本书中提到我们要聚焦目标,第一是引领性指标,第二是一个滞后性指标。
那什么是引领性指标:衡量促使达成目标的事情,告诉你怎么完成指标,指的多是动作(做了没有、做了多少)。
比如促成动作做了没有、做了多少、拜访次数、收集次客户数、举办活动数等。
而滞后性指标是:衡量结果的指标,告诉你完成了没有,是静态的。
比如财报、利润、销售业绩、满意度等指标。
而一天的工作当中,只有关注引领性指标才可以让我们从容不迫,不慌乱去完成。
因为我们在聚焦最重要目标的时候,重要是“做什么”,而非“怎么做”。并且一定要有明确的完成期限。
比如滞后性指标:今天我要成交10个客户
引领性指标:今日我要打多少通电话,怎么拜访客户可以成交。
如果一直关注的结果,反而不知道怎么去行动,导致一种瞎忙的状态。就像一天要完成成交10个客户,那我们的专注是去做什么事情才可以达成,比如,打电话,亲自上门拜访做客情,借助领导的力量帮你一起完成。没有一步步去分解目标并将完成的动作很难将它高效完成。
李笑来曾经说:脑子是最懒的,当你在心里想做某事的时候,脑子会自动想出无数让你放弃的理由,但当你已经开始干上这件事情的时候,大脑别无选择,只能协助你干这件事。
其次是专注目标,减少阻力去执行
当你去执行自己的目标的时候,时常受到干扰,自认为一边回复邮件一边给顾客打电话,这样多方面联结的方式看起来更高效,事实上它阻碍了你去完成更重要的事情。
那什么是阻碍了你去完成最重要的目标?
答案是最小阻力原则。
最小阻力原则是指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你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什么意思呢?比如领导叫你今天写个策划 但是你今天的工作不只这个,你还要给客户发邮件,打电话,一般情况下,你就会先回复邮件打电话,先完成简单的事情。结果一拖距离交差只两个小时,然后才匆匆忙忙赶完。
为啥在策划上拖延而先完成那些简单的事情,是因为相对于策划,其他事情的相对阻力更小一些,而你也愿意先完成,即使它好像也没有什么实在的价值。
如果,我们一开始先专注完成策划,然后再处理其他事情,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摆脱最小阻力的影响,从而让我们更好的去执行每一天的目标。
最后总结复盘,放平心态调整目标
忙了一天,一定要记得回顾今天做了什么事情,并对这些事情进行总结归纳,这时候就需要复盘。
复盘,最开始是围棋里的一个术语,它是在围棋结束后,对整个下棋过程进行一次复原推演。
那它对于我们在工作有什么好处?
一是路径思维。其实在平时生活中,如果我们对一件事情在脑中不断回顾的话,那么我们的脑子就会对这件事情非常熟悉。等下次遇到这样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选择熟悉的路径去处理。
在工作上的话也是一样,当你一开始接触策划的时候,可能需要花三个小时来完成,那么你就好好回顾今天的策划过程,在这个在这个过程当中把一些需要改进的,然后所犯的错误记下来,下次的话,然后在脑子中不断回顾,下次我应该要这样子做,重复几次,那么你的脑子就会形成一个熟悉的路径,下次当你在策划一个方案的时候,你就会有一个熟悉的方法去完成。
二是对比思维。对比思维是通过两种相近或相反的事情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寻找两者事物的系统以及其本质与特性。通过复盘反思自己与自己比对,然后获得在技能与思想上的提高。
这个方法不仅在生活还是工作,都是一样,你要专注的是最想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去做,愿每一个人的工作当中都可以找到最想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