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
这是来自何以宽的第33封信。咱们都知道批判性思维也就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现在更多的问题是,自己念叨了无数遍的独立思考,真的学会了吗?
恐怕大多数人是没有学会的,我自己也没学会。如果说独立思考是一项技能的话,与其考虑如何学习到它,不妨考虑是否能够习得它。
我后来是通过习得的方式来获得独立思考的这项技能的,说起来完全是意外的惊喜。
这得从我自己对心理学这门学科情有独钟说起。记得当初在报选高考志愿的时候,曾经考虑选择心理学,单单心理学这三个字对我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了。
电视剧对于心理学的公众形象往往有加成作用,反正在我的脑袋里面心理学更像是神算子一般的存在。它可以通过微表情和肢体动作等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想想就很酷。
我对心理学一直停留在这种梦幻的印象当中,直到我有机会阅读到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对伪心理学说不》。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我了解过诸如《家为什么会伤人》或者《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和《完美关系的秘密》这类市面上的心理学类畅销书。
现在看来,这些市面上的心理学畅销书更多的时候都不符合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可证伪性。这个原则同样可以消灭绝大多数谬误。
所谓可证伪性,我的理解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一个真正的理论必须具备能够被后来者证明是错误的可能。
这句话乍看一下有些绕口,举个例子就很明白了。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的理论,后来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出它是有误的。同时,物理界并没有否认万有引力理论的存在,而是把它的适用范围划分清楚。
从这点上来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万有引力理论的延伸和发展。万有引力理论具备能够被后来者证明是错误的可能,反而证明它是一个发展中的真理。
真理是有边界的且不断前进发展的,这句话在咱们的高中政治书明明白白的写着。同时,还是有无数的人包括我自己都不知不觉的孤立静止的去看一个事物。
此外,真正经典的心理学书籍往往会不厌其烦的进行一个理论反复论证的过程。比如,在变态心理学中,它会抛出一个心理疾病,再告诉你这个东西可以用心理认知疗法解决。
正当我的内心笃定解决这个心理疾病的唯一解决方案就是心理认知疗法的时候,它又好端端的给我冒出什么生物疗法啊什么其他形形色色的疗法。
心理学在描述一个心理疾病的发病原因的时候,也会进行一系列的意见相对的论证。比如对于相同的一个心理疾病,书籍会充分说明各方对于它的看法。
比如神经学认为应该研究一下它的干细胞,生物学认为应该研究一下反射弧结构,各自得出什么结论。哪些是可能对的?哪些是可能错的?
这么把心理学的书一看下来的话,自己会真真正正的形成一个强烈的感受是:这世界压根就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事物背后的原因都是多种的。
这种“标准答案”病实际上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渗透给每个人的效果。批判性思维恐怕谁都知道,关键是多少人真正学会了独立思考?
当自己看到一个分析和结论的时候,自己的脑袋是否会嗡嗡作响:它是唯一的原因吗?它是对的吗?除了它,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哪个原因才是最重要的呢?如果做不到这种反射弧式的批判性思维,自己可能就是没有完全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咱们更加习惯于为每一个事物寻求一个标准答案,这是长期应试教育施展反射弧的效果。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同样做一个反射弧,不断提醒自己答案可能不止有一个。
心理学的反复论证过程就是这么一个反射弧。所以,如果人没有亲身体验这种论证的过程,就很难无形中接受反射弧的刺激,从而难以真正学会独立思考。
这样的反射弧不止是心理学,逻辑学和统计学乃至大部分的理科类书籍都能够达到这个效果。
这是我目前为止阅读心理学书籍最大的收获,有趣的是,它居然不太涉及心理学书籍的具体内容。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提倡跨界阅读的做法。跨界的魔力之一在于,我不知道阅读心理学书籍能够获得什么。同时我无比相信,阅读它一定会获得些什么。
参考书目:
《变态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第八版
《对伪心理学说不》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轻松学会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