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春秋史,半部晋国书”,在我国春秋时期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有关晋国历史的叙述要占据整个春秋的半壁江山。
而春秋时期的国际关系史,也往往是一部以晋国为轴心的霸业史。
因为整个春秋时期都是以晋国为主角和焦点的,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事件也是围绕着晋国展开的,所以,在我们之前学习的那些文章中总会发现晋国的身影。
但之前讲到那些故事,都是零零散散的,虽说每篇都涉及到晋国,但并不完整,所以今天花些时间细细聊下晋国的前世今生。
晋国的始祖叫唐叔虞,他是周武王的小儿子,周成王的弟弟。
相传,小时候的周成王与弟弟叔虞一起玩,开玩笑的时候拿一片桐叶当信物,要分封叔虞为诸侯。
这本来是小孩子间的一个玩笑,结果却变成了现实。
两年后,唐叔虞被分封在唐国,后来唐叔虞的儿子搬迁到晋水之边,所以改称晋国。
晋国,最初籍籍无名,在西周时期不过是河东地区的一个偏远的小国,河东本是夏人故地,后来,商灭了夏,待到商末周初的时候,这里剩下的只有一些无足轻重的小诸侯国和各种不同类型的蛮夷。
而当时的晋国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一个蛮夷扎堆的地方,可以称作蛮夷的乐土,文明的荒园。
正是因为常年与蛮夷打交道甚至通婚,晋国自然而然地沾染了蛮夷的风气——尚武。
因为晋国尚武这一传统的延续,他们把自己武装起来,形成战斗力,用来保护自己。
再后来,晋国开始在领土周围征讨蛮夷,大肆扩张,为它之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晋穆候在位期间正是周宣王时期,晋穆候死后,本应公子仇即位,却不想被叔叔晋殇篡位。
太子仇创造了一个尴尬的记录,他是晋国第一个没有顺利继位的太子。
从此,公子仇励精图治,养精蓄锐,寻找一切可以复仇的机会。
就在太子仇逃离晋国的第三年,周宣王去世,周幽王即位。
此时,天子的权力已大不如前,各诸侯国也开始生乱,太子仇终于不再顾忌周天子的干涉,而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
晋殇侯四年,太子仇成功袭杀晋殇叔,自立为君,是为晋文侯。
晋文侯是晋国史上有数的明君,他励精图治,广招英才,君明臣贤,政治清明。
晋国在他的领导下,国力蒸蒸日上,迅速崛起,出现了第一个发展高峰期。
晋文侯时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招来杀身之祸,西周就此灭亡。
随后,申、鲁、许等诸侯国拥立太子宜臼为天子,是为周平王。
而此时,周幽王的余党虢石父又拥立了周幽王的另一个儿子王子余臣,史称周携王。
周平王和周携王各自称王,周朝出现了两王并立的情形。
乱世之下,二王并立,关键时刻,晋文侯做出了决定晋国几百年国运的选择,他拥立平王东迁,并杀死了平王的最大政敌,周携王。
因功勋卓著,晋国就此兴起,同时,春秋开始了。
待到春秋初期,晋国已经是少有的军事大国和领土大国。
之后,晋国一步步走向强盛,但这一过程却充满了血腥。
曲沃代翼,晋国这场长达70年的内战,同宗相残,五位晋侯被杀,最终,以曲沃小宗登上晋侯之位而告终。
而这一事件,也标志着春秋礼崩乐坏的开始。
然,曲沃小宗上位后,开启了晋国的辉煌创业史,猛人晋献公“并国17,服国38”,其子晋文公,文治武功,荣登“上古五霸”。
而晋文公的重孙晋悼公,凭借超群的政治天赋,年仅26岁,便挟天子以令诸侯,和戎狄以征四方,将晋国霸业又维持了20余年。
在晋国的压制下,秦国不能东进,楚国无法北上。
然而,如此强大的晋国,却在公元前453年,发生了三家分晋事件,晋国就此灭亡。
晋国兴,春秋始,晋国灭,则春秋终。
那么晋国为什么会发生三家分晋的事件呢?
因为,晋国无公族,权臣世卿为大。公族,是指国君的亲族、近亲。
晋国的曲沃代翼事件,就是晋国的公族谋反的篡位事件,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晋国对公族的不信任。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自己以小宗篡位上台,自然也害怕别人这么做。
所以,从晋献公开始,晋国的权臣大多是旁姓外人,比如《郑子家告赵宣子》中的赵宣子,《驹支不屈于晋》中的范宣子等等。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当权臣们的势力大到一定的程度,分晋事件就发生了。
但在晋国权臣中,有一家苗红根正,出自晋国公族的百年望族——栾氏。
而我们今天要讲到故事,正是要从栾氏一族的最后一任宗主——栾盈说起。
今天到此为止,我们明天开始学习正文。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