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为了什么?这段时间,我经常问自己。这几年读书大概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一,自救。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找不到出口时,我期望从书中找到答案。而在那几年,有些书确实对我帮助很大。
二,陪伴。独处时,人说书是最好的伴侣,于是在我失眠时,百无聊赖时,等人时,迷茫时,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书确实提高了我独处时光的质量,也帮助我一点点走向成熟和强大,虽然现在还不够,毕竟路漫漫其修远兮。
三,给孩子做榜样。我小时候读书少,妈妈说那些书考试又不考,有什么用,后来遇到的同学,朋友,同事,我能明显感受到知识面、视野的差距,一方面我想迎头赶上,把自己没读过的补上来,一方面,我希望孩子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爱看书多看书,不要重蹈妈妈的覆辙。
书,确实陪伴我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没有读那些书,就没有今天的我。但是,这段时间我总感觉很困惑,我始终有一个念头,读书是为了生活更好,是为了让自己更好。而我的人生遇到了新的困难,这期间,我很难让自己达到期望的状态:积极、乐观、淡定。我把期望寄托在读书上,所以每读一本书,我都情不自禁的去想,这本书有没有帮助到我,我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昨天通过和二叔的对话,我重新思考读书的目的和意义。二叔说读书分为两种,一是快活的阅读,一是有用的阅读。而我可能把每一次阅读的意义都定义为有用,忽视了有用之外,阅读给我带来的平静,愉悦,和情绪的宣泄。突然想起我读《活着》的时候,也是平实的故事,平实的语言,但当我读到一个个亲人离福贵而去,尤其是孙子苦根的死,在安静的深夜控制不住自己而恸哭,眼泪狂飙,福贵对生命的珍视,对活着的意义的领悟,当时让我感动不已。而我呢,时间一久,却又淡忘了当时阅读的体验。
对我来说,有共鸣的阅读,体验会比较深刻,而没有共鸣的阅读,我就感觉收获较小。仔细想想,如果只读自己有共鸣的,喜欢的,那阅读的宽度就太窄了,阅读就是应该通过不同的故事体验不同的人生,从而拓宽自己对人生领悟的宽度。
再说《妈妈离婚记》,其实也不是没有共鸣,就是我的读书有用论,让我没能细细的去品味,平实的故事蕴含的不平实的人生态度。仔细品味,小五妈妈想要改变生活的勇敢,小五爸爸改变自己尝试沟通体现出来的深爱,小五对爸妈选择的理性支持、对卓阿姨和毛叔叔的客观评价,小五兜兜转转终于认清自己。。。。。。无一不反应出人性中的美好。我是可以从中有所感悟的,絮絮叨叨、自以为是的付出,对爱的伤害可以那么大,反观自己,有没有在无意中伤害到自己在乎的人。另一方面,勇敢的寻找生活的出口,没有年龄、性别的限制,做自己,让自己过好,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
最后说说关于沟通。自己说出了真实的想法(是否真实,都还需斟酌呢),或者自己心直口快,并不是可以不顾对方感受的借口,易地而处,如果有人跟我说同样的话,我也会很难受。确实,也有词不达意,但没有达到目的的沟通就是无效的,这是值得反思的。在此认真的跟二叔说一句,对不起,请你原谅我的无知和鲁莽。
如果不是二叔的带领,我这辈子都读不懂《红楼梦》,将会错过多么经典优秀的中国古典小说,将会缺少好多非常重要的对人性的认知;如果没有二叔,我想这辈子我都不知道美学是什么,改变不了井底之蛙的视野;如果没有二叔,也认识不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在一起读书,热烈的交流,是多么愉悦的体验啊。
以上思考反省,请二叔,伙伴们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