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员,安徽铜陵陈瑶湖镇中心学校老师,因管教学生时和学生发生肢体冲突。学生家长找到学校要求周老师道歉并支付孩子的检查费,周老师的岳母为了息事宁人,替他支付了这笔费用。事后周老师情绪一直焦躁不安,最终选择了自杀。
杨守梅,山东省五莲二中老师。在管教学生后,被家长告到教育局,学校迫于压力,给了杨老师一系列处罚。两个月后,当地教体局在原有的处罚基础上,对杨老师又追加了更严苛的处分。后来,让人欣慰的是,由于舆论的压力,五莲县政府撤销了对杨老师的行政追罚,并根据她个人意愿,将其调往五莲一中工作。对五莲县教体局和五莲二中校长提出严肃批评。
网友们在感慨,“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
那么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或老师到底该怎样合理的管教?
01
什么是不良行为?《正面管教》中是这样说的,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转向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
德雷克斯反复说:“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作为家长(或老师)要了解孩子产生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更好的和他们沟通。
如果我们能把孩子的不良行为看成是“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缺乏技能的行为”、“爬行脑操纵的行为”或者“发展适应性行为”,我们对不良行为是否就有了不同的认识?
孩子大多数时候的行为只是“与其年龄相符”的行为,并不是不良行为。他们的思维还不能像成人那样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或合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当然,有的成人思维也混乱,他们本身没有给孩子做好引导。才会出现本文开头的那两个例子中,家长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老师。
事实上,要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前,我们应该学会控制我们自己的行为。当我们认识到在孩子的不良行为中我们自己也有责任时,我们才能知道怎样改变自己的行为,进而帮助孩子改变他们的行为。
02
前面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当孩子们丧失信心时,他们一般会选择以下四个不恰当或者错误的目的,这些目的是建立在怎样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观念之上。
四个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力——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者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所有人的首要行为目的都是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们(以及很多大人)采用以上这些错误目的,是他们错误的相信用这些方式可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但是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观念。
1. 寻求关注没有错,每个人都想得到关注。但是孩子们会错误的认为,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他们会用一些令大人烦恼的方式来获得归属感。要引导孩子用建设性的方式来获得关注,让他们学会怎样以一种建设性的行为来获得归属感。
如果你在忙事情,孩子跟你纠缠,可以给他一项任务。有个4岁的女孩,在妈妈打电话时她频频打岔。妈妈想了一个办法,来电话时,她把手表递给女儿,“看见这根秒针了吗?你看着她转上三圈,妈妈就打完电话了。”
小女孩专注地看着秒针转,偶尔瞟一眼妈妈。妈妈不到三分钟就打完了电话,这时女儿说:“妈妈,你还有时间呢,你还有时间呢。”
2. 权力是个好东西,每个人都想要,但要看怎么使用它。当孩子认为只有说了算才有归属感时,他们对权力的运用在别人看来就像不良行为。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以有益于社会的方式来使用自己的权力。当发现你与孩子陷入“权力之争”时,最有效的方法是立即退出争斗,并承认所发生的事情。待双方都冷静后,再看看怎样用一种彼此尊重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3. 当我们受到伤害时,反击是自然反应,这是人类的天性,也是报复循环如此普遍的原因。在我们要求孩子控制他们自己的行为时,我们先要控制自己的行为。控制你自己的行为对于打破报复循环很重要,而且,控制自己要比控制他人容易。
在你受到伤害时,不要去反击,而应该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你现在一定觉得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我能理解。要是换成我,我可能也会有那种感觉。”对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是消除报复循环非常有效的方法。等到双方情绪平复以后,再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4. 那些以自暴自弃为错误目的(因为对自己能力的错误认识)的孩子们,你要花时间向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地做示范。不能一下子做所有的步骤。你做得太多,可能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无能。
03
为什么识别出孩子的错误目的很重要?因为,了解孩子的错误目的(和错误观念)有助于你采取最有效的行动,来帮助孩子达到他们的真正目的: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有两条线索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孩子的错误目的。
第一条线索,大人对孩子的情感反应。
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大部分家长的情感反应是愤怒和沮丧。因为受到孩子的“挑战”时,我们总会有无助的感觉,只好用愤怒作为第二回应把前面的感觉掩盖起来。愤怒会让我们有一种虚假的力量感,这样至少会做些“事情”,尽管是怒吼、咆哮或者对孩子的猛烈攻击。如果用愤怒掩盖了自己最初的感受,而没有去理解孩子的感受,你很可能会陷入报复循环中。
我们要问问自己愤怒和沮丧的背后是什么?对照一下,找出孩子的错误目的。
你的感受:恼怒、着急、内疚或烦恼——孩子的目的:寻求过度关注。
你的感受:受到威胁、挑战,被激怒或击败——孩子的目的:寻求权力。
你的感受:受到伤害、感到失望、难以置信或者憎恶——孩子的目的:报复。
你的感受:无能为力、绝望、无望或无助——孩子的目的:自暴自弃。
第二条线索,当你要求孩子停止其行为时,孩子的反应。
寻求过度关注——孩子会停一会儿,但通常不久就重新开始原来的行为,或能引起你关注的其他行为。
寻求权力——孩子继续其不良行为,并且可能对你的要求进行言语顶撞,或者消极抵抗。
报复——孩子以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或伤害你的话来反击你。
自暴自弃——孩子往往很消极,希望你快点放弃努力,别再打扰他。
这些线索能帮助我们知道孩子的行为真正想要说的是什么。一旦大人真正懂得了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他们就会乐意去想办法鼓励孩子。
鼓励是改变孩子行为最有效的方法。一个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鼓励会消除孩子对不良行为的需要。
(后面会有关于有效运用鼓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