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池塘处处蛙
——咏蛙声古诗词赏析(下)
王传学
夏天是个多雨的季节,而水则是青蛙温馨的家。所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露坐》中写道:
五月暑犹薄,中庭试葛衣。
蛙声经雨壮,萤点避风稀。
尘念三生误,归心半世违。
残年端有几,可复负渔矶?
“蛙声经雨壮”,一个“壮”字,传神地写出了雨后蛙声的雄壮与热闹。
再看宋代诗人张舜民的《鸣蛙》:
电掣雷轰雨覆盆,
晚来枕簟颇宜人;
小沟一夜深三尺,
便有蛙声动四邻。
电闪雷鸣,暴雨倾盆,晚上转凉,枕席宜人。小沟一夜,水深三尺,蛙声一片,四邻声动。写出了雨后乡村清凉宜人、蛙鸣动人的勃勃生机。
爱下雨的黄梅时节,到处是蛙的乐土。宋代诗人赵师秀的《约客》诗云: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首七绝前两句对仗工整,点明时令的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动中求静的意境美。黄梅、青草、池塘、蛙声、雨声,构成了独具韵味的江南夏夜之景:池塘边的青草因为雨水而湿漉漉的,水面上漾起薄薄的水汽,远处的梅树静静地立在夜中,蛙声清脆悠远,直入诗人心间。诗人描写的这种环境,看似“热闹”,实际上却反衬出一种“寂静”。
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诗人焦躁的心情。第四句是全诗的诗眼,使诗歌陡然生辉。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渐渐快燃尽,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诗人独自静静地敲着棋子,看着满桌的灯花,友人久等不至,虽然使他不耐烦,但诗人的心绪却于这一刹那脱离了等待,陶醉于窗外之景并融入其中,寻到了独得之乐。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动作细节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处处蛙鸣,给静寂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生气。
缺少蛙声的夏天,就少了些许生机。宋代诗人周翼之在《初夏》里便悲切地吟道:
入夏庭中雀可罗,
间僧间客间相过。
莺声不得蛙声接,
杨柳池塘寂寞多。
诗中说庭院里只有僧客单调的脚步,好奇的麻雀不愿多光顾,连爱热闹的青蛙,也吝啬起鼓鸣,那多情的杨柳和怀揣心思的池塘,都倍感寂寞。
蛙声是田野的丰收歌。唐代诗人章孝标在《长安秋夜》中写道:“田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蛙声重,说明雨水充沛,预示着五谷丰登。青蛙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一只青蛙平均每天能捕食100只左右的害虫。所以,青蛙是农田的忠诚卫士。正因如此,便有了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的诗句。蛙声是丰收的预兆,成为农人的精神寄托。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发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赞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词的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词人巧妙的组合,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农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放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片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片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片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片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片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的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青蛙虽小,形似虎踞。有志之士,借以言志。明代诗人、大学士张璁,少年上学因一天午休时独自在池塘边玩水,弄湿了全身衣服,被老师罚跪在池边草地上。池塘边的一棵树下面蹲在一只青蛙,老师要张璁以青蛙为题,作一首《咏蛙》诗,张璁略加思索,随口吟道:
独蹲池边似虎形,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吾不先开口,
那个虫儿敢作声!
青蛙只是一种很普通的弱小动物,在张璁诗里,青蛙在害虫面前,就像老虎一样威风凛凛。张璁托物言志,以蛙自比,即使只是个小人物,在敌害面前,也应有老虎之英姿!作者把青蛙与老虎的外形类比,把其它“虫儿”作为陪衬的对象,合乎青蛙的活动规律,这就让青蛙的“万虫之王”形象跃然纸上,又让人陡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叹,不能不说作者构思的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