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蒙自这个名字还是八十年代,那个时候自卫反击战的英雄报告贯穿了我很长一段记忆。还有很多以这段历史为背景的小说和电影,里面都出现过这个地名。这个名字很特别,两个字的排序和北方语言的习惯格格不入,所以看过就记住了。但印象中那是一个比天遥远的地方。
遇到这个名字就是在《芳华》这部电影里,买票看了几遍,又买了严歌苓的书,故事不复杂,但很艰涩,青春,乃至人生就这么让两个好人不得好过。刘峰和小萍在蒙自站台上迎风依靠的定格画面让我对这个站台念念不忘,心想一定要来,要在那里坐一坐,虽然《芳华》是故事,可又有多少故事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是主人公,自己还是读者呢。
正好利用工作的间隙周末深夜来到了蒙自,第二天一早滴滴上试了一下叫车,不久车到,自此开始了一段蒙自奇遇。
驾驶员是一位很放松、很自然、很真诚、不卑不亢的中年人。上车先问我怎么是一个人,我答是工作路过,马上还要转到别处去。去的路上一路聊天,话题很分散,给我讲了不少这个地方的历史。碧色寨在滇越铁路历史上举足轻重,海关也从晚清开始设立,文化悠久,这都是我没有料到的。进入景区大门的时候,这哥们儿用本地话和路口岗亭里的兄弟说了句话,就直接一直向上开到了碧色寨车站的旁边。那段路不近,要是走可得走很长时间。
由于有了路上的了解,我打算好好走走看看。下车之际,我和他留了电话。我说要是没什么好活儿,你下午就踏踏实实跟我走吧,最后一起结账。他说成。
地方不大,大多是上世纪初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建造的欧式建筑,非常具有异国情调,游走在山道上,似乎那些扎根于此的金发碧眼们身影犹在。也找到了那张椅子,坐了许久,也拍了几张照片。这里的米线和豆腐都很有名,可惜我一点不饿。
看够了,拿起电话一问,果真还在等我。太好了。上车后,我说我想去烈士陵园向英雄们致敬行礼。
去的路上我们的话题展开到了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健身,也谈到了年龄。原来我们相差不到两个月。他的女儿和我的儿子都是过了暑假上大三。我这时请教了他的名字,之前只知道姓。在手机里正式留了电话。
到达陵园的时候大门是关着的。就那么巧,门外一位老兄恰好走来,竟是他的亲戚。得知我是诚心诚意来向英雄致敬的,引路入院。一路鞠躬。最后我请他们先行回到前院廊下等我,我自己又一排一排地瞻仰了烈士墓碑,如果他们活着,应该已经是子孙满堂。那一路眼睛都很湿润,我也把外套扣好,肃穆庄严。
从陵园出来,《芳华》有关的这一段就都看到了。我说带我去民国的建筑看看吧。于是送我去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下车之际,我说咱们结账吧,待会儿我就溜达回去了,酒店就不远了。扫码付钱的时候,我执意在他说的数字上加了点儿,我说咱们聊的真高兴,你也帮我圆了梦。来日方长,有缘再见吧。
已经迈步下车了,他说你晚上有事没?我们战友同学一起去草坝吃饭,一起去吧?我说方便吗?他说没问题。我说那好啊!他说那你逛,我五点再来接你,待会儿电话。
逛完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海关旧址,我拨通了电话。不久车到,已经有一位他的昆明来的战友副驾落座,然后一路又接上了他夫人和另一位战友,一路走一路聊,萍水相逢,却不陌生。那是很奢侈的情感,相互没有任何关系,却能真实地像老朋友一样欢乐起来。
最后车停到了一段路的尽头,下车后才发现这顿饭分了三大桌,目测有四十人左右,是你的同学我的同学你的战友我的战友相互引荐聚到一起的。到了以后先吃葡萄,不是摘了吃,是走到葡萄架下看哪个顺眼直接揪下来就吃,那些葡萄不卖,就是自己吃的,也不打药。吃玉米也是直接掰了煮的。菜都是实实在在的鸡鸭鱼肉和各式家常菜肴。酒是主人自己酿的50+度米酒,我身后就是那个500公斤的酒缸。这酒不像北方的酒,喝着感觉不到冲击力,但喝着喝着就知道厉害了。
吃饭的过程里我们加了微信,一起搂着膀子唱了不少当兵的歌。那晚是人生里少有的高光记忆。他们说的话我大多是听不懂的,但挡不住一起放声大笑。远处的山边镶嵌着夕阳,天际线是玉米穗的金黄。当然回去的过程给新朋友添了不少麻烦,要不就不知今宵酒醒何处了。我们也相约北京一见,这段奇遇是一段奇缘。
蒙自的气候真的很好,不热不冷,不急不躁,人活得恬淡自然。住的那个酒店的地址竟然和我身份证上的家庭住址一样,连门牌号都一样,一字不差。我想我还会来蒙自,有很多原因,也不再需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