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十五年》札记(一)
读罢此书很是有些时候了。
方读之时,确实有过许多的豁然感悟与洞彻收获,至于内心所得到的那种灵动冲击的欣悦滋味,想必很多读过该书的人,也是有过此种的感受体会的吧。正因为此书对自己的影响颇大,所以一直就想写点什么,即便不能长篇大论,至少能攒成一个对自己而言,因得了大历史观的受益,从而也能回报以一鳞半爪识见,以显示一番亦能附庸名流、赏鉴清流的雅事,那该是一件多么开心、而又颇能引以为豪的事情啊!而对本就已经扬名学界的该书而言,虽则是并不需要这锦上添花的赘言,但多一位敬仰粉丝的衷心赞评,我想这也总该是不能归之为东施效颦的无益之举吧。
可是,知行不能合一,这个我一生之中的最大的劣根毛病,竟在这里继续重演。由于多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导致了读后感的迟迟不能落笔,及至第二便、第三便细细地品味完毕,也曾三番几次的逼迫自己坐下来,摆纸提笔。可是及至捉笔在手,却又恍然不知所措,恐慌处,竟有一种“无语以凝噎”的麻钝感。
正因为不知该从哪里下笔,哪里说起。于是只好简单地将自己当前存在的窘境,如实地交待出来,算作是此一篇文章的开始。此则也是藏一个滑头,以示后面的文章只是自己兴之所致,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从而预先为自己的文章倘不能尽了偶一屑顾读者的如意之时,寻好了开脱的借口。
感悟一:《万历十五年》之书名及作者在书中所强调的时间节点,显示出黄仁宇先生科学的宏观历史观和辩证哲学观
黄先生选择了万年十五年,即1587年做了书名,并在开篇之初,即强调指出:“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在全书的结尾处,他又着重总结到:“1587年,是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
万历皇帝的在位时间是自1572年至1620年,其主政共计48年,而1587年之时,“他已年满二十三,进入二十四,登上皇帝的宝座也快有十五年了。”从个人而言,此时大明帝国的掌门人,恰值人生的大好年华,作为不可限量;而在国际上,大明国已经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北部边境也已与鞑靼人互市结好。而且,在其后的十几年内,万历朝三大征战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按说,此时的明王朝已经处在,或即将处在——从表层的现象来看——它自身历史的最高点上;因此,至少,以一般人的历史常识而论,它也绝不该是处在了明王朝衰亡式微的临界点上。而在黄先生这里,围绕在1587年这个点上的人人事事,乃至其发现推演,不仅成为明亡清兴的必然注定,且竟至于要瞒过强盛一时的大清王朝而不谈,直接将其定性为整个中华文明与西方交接之后溃然大败的肇基根源。因为作者看到得1587,是国家制度的缺失,进而由此推及得出,制度缺失的根源是由于其文化上的停滞不前,由这停滞不前的教条而形成的对精英欲图谋变的束缚绞杀,以及因社会低效管理而导致的社会凝聚力的弱化远大于离心力的强化,所有这些不能动态调整的运转不灵,必然造成华夏文明其为所不远的衰败。因此在万历朝即将结束的时候,中缅之战的落败,以及大明对努尔哈赤抑制地完全失效,及至最终亡国,已成为那时即能预先注定的铁板钉钉上的必然。——1601年,李贽提出天道好还,文极必开动乱之机,由乱复归于治,有待于下一代创业之君弃文就质,即是在当时中华文明体内贯通古今之变、深究天人之际的优等学者所能得出的终极的最高成就,虽然这种成就是多么的狭仄、多么的无可奈何,且于世无补。
张居正的狂风骤雨,申时行的的春风润雨,戚继光的精明合宜,李贽的愤世嫉俗,海瑞的刚正无私,甚至是看起来似乎是拥有天底下无限权利的皇帝万历,他们在与整个文明体所筑成的、裹挟住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社会力量,进行了一番又番的以卵击石的命运较量之后,最终因所有这些个体不过都是些粘困在犹如一个蜘蛛大网上的飞蝇,无所逃遁,全部牺牲。与蛛网飞蝇所不同的是,这些治理社会的精英一边还要靠了这张共生的大网而生存,一边却要极力摆脱,或是修补,及至探讨能否重建这业已失衡而欲令人窒息的文化之网。但由于跨越时空、超出文明体之外的建构实属不能,那么以现代的眼光来审视,他们注定尽是徒然地做些无谓的挣扎,其唯一的结局已是可想而知——只能是含恨而逝,以悲剧收场。
而明清这种中华文明体内的改朝换代,只是一种简单的文质更迭,并没有出现社会的转型升级,以至于在大清的后期,面对西方列强的环伺侵扰,华夏文明终不能得善其身。
此之谓宏观历史观。
作者以1587年为界,并不以其后万历朝胜利的三大征战为界,充分显示出了黄先生的科学辩证的哲学观。
现在我们都已经知道,一地每天气温最高的时候,并不是在得到阳光能量最多的时候,即太阳日照角度最高时的正中午,而是午后的一两点钟,虽然在此时,此地所能得到的太阳光能量,已经开始较正中午时为少,这是由于总收入与总损耗的积累差所决定的。同理,在社会科学领域,这种滞后差所引起的现实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道理也很容易懂。像大明唯一现代派的军界人物戚继光逝去后,大明的军事胜利又在国威的裹挟下,坚持了几十年。
正是基于这种础润而雨、月晕而风的玄机洞察,所以黄先生才选择了1587这个时间节点。至于,置强大的满清王朝于不顾,甚至直接断言,这一导致明王朝落败的根源,也是直接导致了嗣后在与西方文化交锋时,定当节节溃败的高论,也是甚有以也。毕竟,满人落后,它的入主中原,席卷天下,不过是进入了一个华人文化的插班生,适逢中原文明颓靡、局势败坏,以自己民族蛮昧初成、充满旺盛战斗力的人和,占据了以质胜文、摧枯拉朽的天时,因着中国天然地理位置地利,以及周边国际环境的局势,做出了一番新的功业而已。诺大一个帝国,其于新的社会文化的创造,确实是少之又少,几近于无,虽大,无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