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章是全书纲领。此后的内容都是在这个纲领的基础之上,推演其细目。古圣先贤教化世人,文法都是自纲领开始,开篇便开宗明义、张本显实。《大学》一书,为儒教教义的薪火永传。之所以定名为《大学》,是因为言论开篇为“大学”二字的缘故。但大学有异于小学,大学的根本宗旨是为立身行道,以期于圣人的境界,所以称为《大学》。
大学者,学“大”也。什么是“大”?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尚书·尧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大”即天道规律。所谓伏羲“一画开天”就是讲人类开始以文化彰显天道。《黄帝阴符经》开篇就讲,“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论语》通篇492句话,第一篇就是“学而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甲骨文“而”与“天”异字同源,写法一样,都是““学而时习之”的字面本意。即是:掌握天道规律并恰如其分、与时俱进的践行以达致至善之境地。因此,通篇《论语》亦是在讲“学天”,也就是“学大”。北海老人《大学解》有云,“天是性之所出,性是人人固有。”“性”既然为人人所固有,“天”就应该为人人所当学。人得一为“大”。一者,天也,亦道也,《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昔之得一者,天得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故大学之要旨,学大也,得一尊道之学也。“大”即天道规律,学大即学天道规律,掌握天地规律的人方可以驾御人生、处处合道,称之为“大人”。
因此,学“大”就是学做大人。何谓“大人”?《易经·乾卦·文言》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
此天之道、大人之道,为何要“学”呢?北海老人《大学解》讲到,迨此身既生,哇的一声,太极之气从而入之,气显、理微,微不胜显,则拘于气稟;后天智识渐开,甘食悦色,交物而引,则蔽於物欲矣!至理被阴阳之气所障蔽,气被形质器物所遮蔽,物交于物,从理到气,从气到物,降本流末,愚人只知道有物,却不明于气。贤人能明于气,却不通达于理。如果不致力于“学”,则会囿于小而味其大!当斯之时,想要从小入于大,从万归于一,从象见于理,则非学不可了!
另,大学与小学亦有所别。夏、商、周之世,由于世风日下,故教育日益发达,学制渐趋完备,学校大致分为小学与大学。古人七岁八岁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比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事,只是教他依照规矩去做。对照事类,具体而言,就是洒扫应对、琴棋绘画、书法文字、音韵训诂、造字六书、体育运动、数学运算、天文地理等知识和规矩礼节。等到年龄渐长,经历并通达更多事物,到了十六七岁就入大学,教之以理,比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及为什么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从心上去理会,借事明理,从而明明德,止于至善。
儒教祖述尧舜,述而不作,孔圣人“如是我闻”,亦秉承尧舜先圣之传。而其所述教义,以“大学之道”四字揭明,即先圣历相授受之道。其中所述“明明德”者,即《尚书·尧典》“克明峻德”也。“亲亲”者,即“以亲九族”也。“新民”者,即“平章百姓”也。(《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大学之道>,帝尧...克明峻德<在明明德>,以亲九族<在亲亲>,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在新民>,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亲”、“新民”三者,外见于行;“止于至善”一条,为包举内外,含内在之明、彰外在之行,指明了工夫归着的究竟之处。工夫由粗而精,故其结要以“至善”为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亲,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一语,彻上彻下(既喻形而上之道,又喻形而下之器),彻始彻终(既彰生生之本始,又显变动流行之终境),即舜帝传给大禹的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微言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