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法则的对与错。2008年美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在其著作《异类》中提出了著名的“一万小时法则”,引发了世人对训练杰出人物的方法论的广泛关注。根据这一法则,要在大多数行业或领域之中成为大师级的杰出人物,需要花1万小时来练习。这一简单法则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它不仅很容易被记住,而且满足了人们对于发现简单因果关系的渴望:只要你在一件事上花了1一万小时来练习,就会成为大师。实际情况要比一万小时复杂得多。
格拉德威尔的结论在许多方面是错误的。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对于成为特定领域杰出人物而言,1万小时并不是个特殊的数字。有些人完成了1万小时训练,也只不过是走完了一半的路程。那些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钢琴师,他们往往都在30岁左右才能做到,这时他们往往已经完成了2-2.5万小时的训练。而前面我们谈到的史蒂夫法隆只经历了200多小时的训练就成为了当时世界上记住最长数字串的第一人。
其次,格拉德威尔宣称所有最杰出的小提琴家累计练习时间都超过一万小时。而事实上,最杰出的十位小提琴家中,一半的人并没有在20岁的年龄就累积达到1万小时的练习。
第三,书中所研究的音乐家们所进行的刻意练习,与另外一些可能被贴上“练习”标签的活动是有区别的。格拉德威尔在书中所举的证明1万小时法则的重要例子是披头士乐队1960年-1964年在汉堡演唱时的密集日程安排。据他测算,披头士乐队演唱了1200场,累计时间接近1万小时。而2013年马克李维森经过广泛分析后认为,披头士乐队演唱的总时长,更准确的数字是1100小时后,便在全世界刮起了一阵旋风。
第四、表演和练习不是一回事。在歌迷面前演唱一小时,乐队成员全神贯注地演唱,以求给歌迷献上最好的表演,这与持续进行一个小时专注的、着眼于达到目标的练习并不是一回事。后者的练习,目的是弥补缺陷和实现改进,恰好是用来解释柏林的学生小提琴家能力的关键因素。披头士乐队取得巨大成功的秘密,并不是他们在歌迷面前出色的演唱,而是由于他们自己写歌、自己创作新的作品。
第五、人们往往把一万小时法则视为一种承诺,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只要做到1万小时练习,几乎人人都能成为该行业或者领域的专家。这一点似乎并没有明显的证据支持。数十年如一日的重复简单劳动,并不会提高你的水平。除了训练时间,高效的针对性强的训练方法更加重要。一般来讲,刻意练习以及相关类型的练习,都是通过设计用于达到某个特定目标的一系列个性化的练习活动,从而循序渐进的提高人们特定技能。
格拉德威尔观点也有正确的地方,而且至关重要:在任何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行业或领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致力于变成业内的杰出人物,需要付出许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也许并不需要恰好是1万小时的练习,但要花很长时间练习。
在实际练习过程中,1万小时法则也往往会让人望而生畏——要成为杰出人物,需要经过十数年如一日的长期练习。花费1万小时在一件事情上,想想就让人沮丧。我们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却没有那么艰难。在绝大多数需要人类付出努力的行业或领域,只要以正确的方式训练,人们提高自身绩效和表现的能力是巨大无比的。如果你练习做某件事情几百个小时,几乎可以肯定,你能看到巨大的进步。但那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你可以坚持、坚持、再坚持,使你自己变得卓越、卓越、再卓越。你的进步有多大,取决于你自己。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看一万小时法则。你必须花1万小时或更长时间来练习,以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小提琴家、国际象棋大师或高尔夫球手。原因是,你的竞争对手已经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来练习。因此,如果你希望成为高度竞争行业或领域中世界上最杰出的人物,就得付出成千上万小时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和那些同样勤学苦练的对手有平等竞争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