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第十四白话解释加问题解答1

原宪是孔子弟子中,十分贫穷但固守贫困又有节操的贤者,他曾经在担任孔子家邑宰时不愿意拿薪水,这样看似让人敬佩的行为,却遭到了孔子的反对(见雍也篇)。本篇由原宪提问作为开头,再次提到了关于领俸禄的正确价值观,这样的观念对于现代人在处世进退上,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此外,克制情感和欲望已经十分难能可贵,但还谈不上「仁」,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研读本章吧!

今天分享《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第一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字词解释】

谷:俸禄。

【白话解释】

原宪问孔子:什么是可羞耻的事?孔子回答:国家有道,当官食俸禄,犹如今日奉公守法的公务员,得其应得的薪俸,理所当然,不能说是耻。然而国家无道,在朝拿俸禄,不能独善其身,是耻辱也。原宪又问:不好胜、不自夸、不怨恨,不贪欲,这可否算是仁呢?孔子回答:可谓难得,是不是仁,我却不知。

不好胜、不自夸、不怨恨,不贪欲虽然能无损于人,不能有益于人,未能立人达人,所以孔子不许为仁。

【章旨】

此章明耻,以及评论能克制情感和欲望,只是难能可贵,不能说是仁德。

唐老师:孔子回答顏回克己復禮為仁, 上述都是講克己難道不是仁嗎?

克伐怨欲不行,都是原憲的境界, 這章有否針对原憲而發?

仁者先難而後獲,此章难道不是这个意思嗎?

谢秋莲:唐老师好!学生们就老师的问题进行了研讨,思考如下,恳请老师批评指正:

1.孔子回答颜回克己复礼为仁,上述都是克己,难道不是仁吗?

答:大家讨论认为,仁是全德,定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伐怨欲不行焉,是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别相而不是仁的总相。上次微智老师指导颜渊问仁章时说,克己复礼是行仁的方法,克己是行礼的更高成就处。克伐怨欲不行,是克己的别相,不是克己的总相,更不是仁的总相。

2.克伐怨欲不行,都是原宪的境界,这章有否针对原宪而发?

答:应该有针对原宪,孔子在提携弟子要进一步提升。就像孔子用折法去提携子贡、子夏、冉有等弟子一样。克伐怨欲不行,对于一般人已经是难能可贵,可是对于原宪来说,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3.仁者先难而后获,此章难道不是这个意思吗?

答:这章是说“克伐怨欲不行”虽然难能可贵,但还不足以说是仁,提点原宪还有提升的空间。至于什么仁,孔子并没有进一步说明。

克、伐、怨、欲不行, 這可以是自利的境界, 阿羅漢一樣可以辦得到, 若是君子和菩薩的行仁還牽涉到種種利他的心態與能力。 所以孔子說為難, 但不一定是行仁。 可是行仁一定要有自利才能利他, 所以也是行仁的方便。 对於原憲可以助他向上提升, 對於有心行仁的君子,這可以說是行仁的方便之一。

所以對於原憲與顏回的答法, 前者告知還未達到仁,後者告知是行仁的方便。

自利的克己跟行仁的克己也有不同,如何不同呢?

秋莲:唐老师好!可否说自利的克己是己欲立、己欲达,能除罪,可达阿罗汉的境界,但尚有过失。而行仁的克己是在立人达人中寡过、除过直至无过?

孙竞:是否,一个侧重诸恶莫作,一个侧重众善奉行。亦或,自利的克己侧重对治烦恼障,主要在情绪管理,修身养性。

利他的克己侧重对治所知障,主要在去除认知偏误,努力了解万事万物的平等性和差别性,增长各项办事能力

不甚清晰,还请老师指教/p>

海燕:

涉及内典,好难的,依着两位学长的启示,是否可以认为,自利的克己就是要少欲无为,常念知足,破烦恼恶;而行仁的克己就是愿代众生忍辱受一切苦,且精进行道,教化众生离苦得乐。

懵圈中,请老师指点[抱拳]

上述所說都很合理, 尤其秋蓮老師。小乘聖者與大乘聖者皆諸惡莫作, 不過前者是破烦惱障後者是破所知障。 小乘聖者與大乘聖者都眾善奉行, 只不過前者被出離心舆空性的智慧所攝; 後者被大悲心、破所知障的空性慧及無量的陀羅尼所攝。

时哉:

从小到大努力读书,不就是为了得到一个好学历,找到一个好工作,买得起学区房(让孩子继续努力读书),建立美满的幸福的生活吗?

罗家伦先生说知识是人类最高智能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

这样看来,无怪乎孔子对于读书人有这么高的期许。

今天分享《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第二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白话解释】

有志的读书人,不务他业,专学政治,将来要出去办大事,为国民谋福利。如果只求个人生活安适,留恋家庭的安逸,这就与他的志向违背,不会有所作为,所以不够资格当一个读书人。

【章旨】

此章是孔子论为士须有高远的志向,而不为情欲所累。

唐老师:

怀居與敦倫盡分長得很像,能否說出彼此的差別?

韵吕:

唐老师您好。是否可以这么说,士而怀居,留恋家庭安乐,着重在夫妇、父子、兄弟三伦中,偏于小家,志向不够大,且未必合义。敦伦尽分兼顾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五伦十义,更加圆满。

孙竞:

鞠躬~请教老师,是否:

我们知道读书是为了做君子行仁道,利益大众

而敦伦尽分是从齐家,乃至于齐团队、齐一乡、齐一省、达到治国、平天下,是君子行仁道的修学法,从能近取譬开始。和合团队,去除障碍,广结善缘,从而更加有利于行政和教化众生。

怀居,也讲究家庭和谐,幸福美满,但这是自顾自的,与读书行仁的初衷背离,还容易被甜蜜幸福消磨了意志,浪费大好时间,丧失诸多机遇。

秋莲:

对于“怀居”,学生深有感受,我的家乡这些年生态越来越好、经济也还过得去,乡民的生活越来越安逸。每次回乡,一方面很享受清新的生态,一方面又忧心亲戚乡邻每天打打麻将、玩玩电游、喝喝小酒,消磨意志、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这样的日子,当下是安逸,孰不知背后深渊正在凝望。

关于怀居与敦伦尽分的差别,韵吕和孙竞两位学长已经说得很好,这里画蛇添足下,请老师批评指导:

1.两者的初心不同。怀居的初心是安逸生活,出发点是自私的。而敦伦尽分是“素其位而行”的君子之行,是笃厚伦常、恪尽职守,是一份责任、一份承担,出发点是利他。

2.两者的范围不同。怀居是贪恋安适的居处、留恋家庭的安逸,如韵吕学长说言,主要在夫妇、夫子、兄弟之伦中打转,不仅容易忽视君臣、朋友之义,甚至前三伦也是“为和而和”,不懂以礼节之。而敦伦尽分涵盖所有人际关系,在本分中已经有“义”。

3.两者的结果不同。怀居者格局小,人生不进则退,贪图安逸者,安逸终会失去,人生是走下坡路的。而敦伦尽分者广结善缘、和合大众,自己也在承担中不断提升,显的、暗的好处都是不可限量的。

时哉:

《常礼举要》云:“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考虑的范围很广泛,包括了身分、地位、表达的方式、用语、存心、对未来的影响等等,而本章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总原则,那就是大环境的考虑。

今天分享《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第三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字词解释】

孙:音义同「逊」,顺。

【白话解释】

国家有道的时候,可以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不必有所顾忌。国家政治不上轨道时,做事还是要正正当当的,但是说话却要小心,要谦虚有礼貌不可放肆,以免触犯时忌,招致祸害。

【章旨】

此章教人应对世间的言行之法。

时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调查了世界上123个国家出版书籍的数量,当时排行前五名的为中、美、英、日、俄,五国总计一年约可出版一百一十万本书,“有言”者何其多。说到勇气,“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的军人,肯定是勇气与执行力的最佳代表,但仁者的勇气富含了道德精神,更为可贵。

今天分享《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第四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白话解释】

孔子说:有德的人必定有言,有言的人不一定有德。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会害人,只想对人有好处,所以必有有益之言。但说有益之言的人,或是言不由衷,或是能说不能行,所以不一定有德。

仁源于德,德源于道,有道德的仁人作道德的事情,必然勇为,无勇不能成事,便不能成为仁者,所以仁者必有勇。有勇的人虽然勇于做事,但若不与道德相合,便不能算是仁,即使奋不顾身,也只是无意义的匹夫之勇,所以勇者不一定有仁。

【章旨】

孔子说明仁德的内涵与外貌。有诸内然后能形诸外,有诸外未必有诸内。

1、如何於有言中判斷有德,無德?

2如何於有勇中判斷有仁無仁?

3、 有此判斷力重要吗?

韵吕:

感恩老师启发,学生试答,请老师指教[愉快]

1、巧言令色,鲜矣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非礼勿言。总之言语能否合义,是否言过其实,是判断有言者是否有德的标准。

2、是否勇而合礼?是匹夫之勇还是大智大勇?是私心还是公心都可以判断勇中是否有仁。

3、以上两条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识人,不被言语和表象所迷惑。

孙竞:

感恩唐老师引导,学生试答:

1、视其所以,观其所由,查其所安,一人的言行举止,表面上就很有细节,只要细心,是否真诚都可以看得出来,又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他说什么,还要看他平时做的是什么,再看他自己说的做不做得到。

2、行事勇猛的人虽然看上去无畏,却未必都有牺牲精神。也可能行事鲁莽,缺乏思考,稀里糊涂地撞南墙。一但失败,就容易提不起劲继续努力。

仁勇,必以智慧作为内涵,是以利他心升起的一往无前,是目标明确的坚定奋斗,希望把事情真正办好,造福他人,而不是自己逞英雄。

勇而无礼令人厌恶,也可以看出无仁心。

3、如果没有这种看清他人言语和勇是否有德、有仁的判断力,那么就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容易轻信他人,看错人,跟错人,用错人,办不好事,甚至被骗或是跟人一起撞南墙,冤枉了一生。

秋莲:

唐老师好!学生也来试答今日问题,恳请老师指点迷津。也希望更多学长们都来思考哦。

1.如何於有言中判斷有德,無德?

答:言中是否有德,可从言语是否合“义”,即是否符合正见来判断。更进一步说,从言语是否有益于人、有益于风气的营造来判断。而这正如孙学长所说,需要仔细的观察。

2.如何於有勇中判斷有仁無仁?

答:可以从出发点、对象和后果等来判断,出发点是否利人、勇的事业是否正义的事业、结果是否有利于良善风气的经营等。

3.有此判斷力重要吗?

答:太重要了。这也是我们判断善人、恶人的必须有的见地、智慧。当今社会,言语滔滔、似是而非者却颇具煽动性的人多了。如果自己不去好好学习、没有正见,而是人云亦云,就是随顺着世俗造恶而不知。

海燕:

感恩唐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试答,请老师多多指教[抱拳]

1、如何於有言中判斷有德,無德?

      答:言中德行如何,从内容和语气中可知。所说若皆为他人、为团队、为社会着想,可称其有德。反之,所说若只为一己之利,那必是无德之人。而有德之人,见人皆可取,语气多平和恭敬;德薄者,见人皆可憎,语气多刻薄骄傲。

      此处也似有矛盾。如王莽,平日为人谦恭俭让,哪知竟包藏野心。因而还须细察焉,方法如孙競学长所言。

2如何於有勇中判斷有仁無仁?

      答:此章结合“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讲学内容,可知无仁之勇多为匹夫之勇,必也是轻率鲁莽,残暴刚愎。而有仁之勇,定是能明大义,择善固之,努力勇悍地推行利益他人与团队的事情。即便困难重重,也不轻言退缩;即便退缩,也是韬光养晦,总结之后再前进。

3、 有此判斷力重要吗?

      答:一定是很重要的。否则就如墙头草,陷无明状态,伤了别人,毁了自己,坏了风气,酿就悲剧。

时哉:

夏朝的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一共经历了四十载;后稷是尧舜时代的农官,拯救人民免于饥荒,等到他后代子孙建立周朝,已经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如此久远的因果报应,常人又如何能够连结事件的关联性呢?孔子在本章谈话中道出了《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真理,如此深远的智慧,是给我们最大的宝藏。

今天分享《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第五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字词解释】

奡:人名,音同“傲”。

荡舟:在陆地上推舟前行。

【白话解释】

孔子的侄女婿南宫适问孔子:夏朝的羿善于射箭,羿臣寒浞(zhuó)之子奡孔武有力能在陆地上荡舟,亦即能在陆地上推舟而行,但都得不到善终。禹致力于水利,后受舜禅让而为夏王,稷教人民种庄稼,他的后代子孙建立了周朝。禹稷两人的力气比不上羿、奡,但都得到了天下。南宫适的之意,羿与奡,皆恃强力,能灭人国,但不能以善终。禹治水、稷教稼,有大功德于人民,故禹得到天下,而稷之后为周代,亦有天下。可见力不足恃,惟德可贵。南宫适讲得很完整,见解也非常高明,所以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便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阿!这个人多么崇尚道德阿!

【章旨】

此章言不义者恃力反受害,有德者有天下,此天道福善祸淫。

唐老师:

随喜秋莲老師看法。另有德之言未必是有德之人, 我們台灣選舉口口聲聲說愛台灣的,選上之後大贪特贪, 有德者必有言, 有言者不必有德,是真的! 總之,聽其言觀其行是很重要的!

有勇是一種執行力,本質雖然是仁,但也未必能利益眾生,如王安石。他還是要有智慧相應才可。 所以中庸說三達德是很重要的!

崇尚武力故然沒有好下場 ,躬稼又如何會有天下?

现今躬稼,反而是最落後的國家不是嗎?

學習之章如何走入時代?

孙竞:

老师好,感恩老师指教、引导,学生试答今天问题:


以民为先,以民之安居乐业,崇德行仁为先之治,是王道之治,王道之治亦重文治武功,法律法规,但以仁民爱物为本,以德为本。

以军武国力为重,凭法治国,唯才任用而非唯德任用为先的,这是霸权主义治国。军武霸道,盛气凌人,镇一时之气,表面威风而伤财劳民,久之百姓不得安宁,竞争激烈,邪见滋生,自然难以得到德之教化。

1、崇尚武力故然沒有好下場 ,躬稼又如何會有天下?

答:民以食为先,社稷为立国之本,苗稼在当时是先进技术,是百姓安居乐业的根本,亲自躬稼,是为政者对当前先进技术的重视,是对百姓根本利益的重视,是以安居乐业,百工皆兴,经济起飞,四方通畅,人民自然更好地得到教育教化,八方能够进行文化交流。文化依经济起飞而繁荣,文化繁荣又反作用于经济繁荣,以是之民强则国愈强。故有天下。

2、现今躬稼,反而是最落後的國家不是嗎?3、學習本章如何走入時代?

答:稼是形式手段,不是内涵。躬是智慧、是心态,可用于行之万物。

现今社会进步发展,地球进入村时代,大多数地区苗稼(农业)技术日益成熟,人民温饱基本解决,不再是唯一重大的国家发展课题,进入多元发展的时代,诸如环保、能源、重轻工业、高新科技、计算机乃至人工智能,先进生物技术、现代医疗、多元文化教育、金融货币、国际投资发展、大国外交乃至等诸多事都需要为政者躬亲细为。不可偏于一隅。

另,所谓落后,要看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如果用经济标准,固然如此,但如果用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文化认同,又是另一番排行。

当然成功的为政者要力行中道,国家要立足世界,必须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两不误,所以要多方努力,任用贤能,努力实现经济文化共同繁荣,努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繁荣是当前为政者重大的课题。

答得不足,还请老师指教/p>

秋莲:

感恩唐老师百忙之中每日提点、勉励学生们。学生试谈谈对今日问题之思考,恳请老师批评指正:

1.躬稼如何会有天下?

答:生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有了人身才好去造作种种善业。粮食安全问题在哪个朝代都是最重要问题。今日之下,每年的中央第一号文件也还是三农问题文件,粮食储备也还是国家战略安全保障所在。只是今日因为技术手段的进步,粮食生产、保存、运输变得容易起来,而掩盖了其重要性。想想若发生战争或其他巨变,首要的仍然是要想办法解决人们的“足食”问题。当然,解决“足食”问题,要在取信于民上讲究。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兴修水利、教民彼时代先进的耕稼技术,全活万民,让人民受恩惠而不觉,这是阴德大善之举,得天下不是自自然然的吗。

2.今日躬稼反而是最落后的国家不是吗?

答:落后不是因为发展农业,而是没有智慧和仁心来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和民生事业。要因应时代的发展,耕稼也要懂得应用最新的技术。另外发展民生要因时因地。如今是互联互通的社会,未必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必得发展农业。适合农业发展的就发展农业,适合其他经济行业的就发展其他行业。

3.学习此章如何走入时代?

答:这章告诉我们的是要“尚德”,有因果正见,这在任何时代都是根本,在这个前提下办民生、文化等诸事业。《尚书大禹谟》说: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大禹是亲身实践的典范。以德摄持办经济、民生,家、国如何不兴?社会怎会不和谐?

海燕:

感恩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试答今日问题,还请老师批评指正[抱拳]

1.崇尚武力沒有好下場,躬稼又如何會有天下?

      答:冉有曾与孔子有段对话:“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子贡也曾问:“足食、足兵、民信”,三者去其一,何先。孔子称“去兵”。可见,为政者首要考虑的就是百姓能够丰衣足食。而丰衣足食的目标,定非以武力来实现,它需要为政者的用心经营。禹稷躬稼,指的就是禹亲自去兴建水利,稷亲自教民耕种。这份亲力亲为,足见他们的仁德,他们是以天下为先,以百姓利益为先。在此过程中,他们必也起到了典范作用,教化百姓,赢得信任,即上述对话中的后半部分——“教之”“民信”。而政从“正”来,为政者有仁德,自然是“近者悦,远者来”,继而有天下。

2.现今躬稼,反而是最落後的國家不是嗎?

      答:并非如此。农业发达应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坚实基础;若发展农业,经济未能发达,须从多方分析。查阅资料得知,无论是美国、加拿大等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还是丹麦、荷兰等农业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农业都很发达。而它们有几个共同的特点,即组织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国际竞争力强。因此,要真正推进这个国家强盛的坚实基础,必须有多方面如科技力量、政策力量、制度等的支撑,更需要为政者的智慧与用心。

3.學習本章后如何走入時代?

      答:不论做什么,都应以利益他人为先,利益大局为先。老祖宗的智慧告诉我们一个积善之方,即“先事后得,先难而后获”,理应遵行。

立新:

感恩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试答今日问题,还请老师批许指正。[抱拳]崇尚武力故然沒有好下場 ,躬稼又如何會有一天下?答:民以食为天,温饱问题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只有温饱问题解决了才能谈别的。如子贡问政。子回: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纵观历史,朝代的灭亡除了政府无能,跟老百姓饥荒也有关系。因为饥荒,发生了农民起义。现今躬稼,反而是最落後的國家不是嗎?答:农业是命脉,农业发展得好,也是国力强盛的表现。如果国家粮食能做到自给自足,并有富余,不依靠外来,不受牵制,也是国富民强的表现。

唐老师:

隨喜秋蓮老師及各位善友的看法,另今日之下为政複雜多了,除了農業以外,對全方位的發展是有方向的、有眼光的、有步驟的, 光躬稼是没辦法讓整個國家富強的。在春秋時期以農立國這樣說是很好的答案,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進度,可能 也要配合著時代來回答問 題, 現今發展中的國家,也要考慮到内需、內陸貿易跟海洋貿易, 科技的發展也能增加農業的生產, 解決農業上的各項障礙與瓶頸, 例如沙漠的綠化等等。 以論語所講的為原則,也要配合時代的發展做相關的衍伸與補充。

时哉:

仁虽难成,但是肯学则能成,不学便无能成之理,所以不能沦为小人,必须学为君子。

今天分享《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第六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白话解释】

孔子说:仁道难成,所以君子学仁尚未成熟,仁心不能任运生起,行为有时未必合乎仁道,而小人唯利是图未尝学仁,故终不能为仁,不只是思想,行为也必如此。

【章旨】

此章言仁道难备也。

唐老师:

1、君子不是學仁成就的行相嗎?怎麼還會有不仁的時候?

2、 小人也未必全坏,難道沒有發起善心的時候嗎?

3、 即便姦詐的曹操不是也曾經花錢將蔡文姬贖回嗎?

秋莲:

感恩老师启发思考,学生试答,请老师指正[抱拳]1、君子不是學仁成就的行相嗎?怎麼還會有不仁的時候?

答:君子是在发心、志向上定义,发仁心的叫君子,就跟菩萨以发菩提心来定义一样。君子还没成就也就是仁心尚未成熟时,偶尔会有退转,或者是智慧不足,就难免会有违仁的时候,但只要求仁之心不变,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最终成就明明德的而亲民、并最终止于至善的君子。

2、 小人也未必全坏,難道沒有發起善心的時候嗎?

即便姦詐的曹操不是也曾經花錢將蔡文姬贖回嗎?

答:与君子对应的小人,定义也是在发心上,小人为私发心,凡事都为自己着想,就如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种人也会做点顺手的善事,但他的出发点并不是真的为人着想。如果善事会触到自己利益时,他便不会去做了。

时哉:

爱一个人要怎么表现?

忠心耿耿,又会有哪些表现?

今天分享《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第七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白话解释】

解一

孔子说:爱护一个人,能不为他操劳吗?当要劳心劳力帮助他,使他循正途发展。忠于一个人,能不教诲他、或规过劝善吗?能如此诲才是尽忠。

解二

孔子说:爱护一个人能不勉励他,使他走上正路吗?忠于一个人,能不教诲他、或规过劝善吗?能如此诲才是尽忠。

解三

孔子说:爱护子弟,一昧姑息,娇生惯养,不从事劳动吗?忠于一个人,能不教诲他、或规过劝善吗?能如此诲才是尽忠。

解四

爱护这个国家的公务员,能不为国事操劳吗?忠于国家能不对领导者劝谏导正他吗?

【章旨】

此章论忠、爱之心。

海燕:

感恩老师启发思考,学生试答,请老师指正[抱拳]

1、君子不是學仁成就的行相嗎?怎麼還會有不仁的時候?

      答:仁义至大,可谓统摄孝弟忠信诸行,但孔子不轻易许人以仁。是否可以认为,君子发仁心,但若要在仁上真正成就,则需在力行中将仁道完善。而在此过程中,学仁未成熟,其心偶会偏离,无安住于仁,而在省察之后,又会立即回到仁的学习和力行中。如孔子诸弟子中,除了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其余弟子应是偶有不仁时,就马上回来。 是否也可以说,只有如曾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与行,最终或有仁的究竟行相?

2、 小人也未必全坏,難道沒有發起善心的時候嗎? 即便姦詐的曹操不是也曾經花錢將蔡文姬贖回嗎?

      答:小人也有发善心的时候,但那只在不触犯自己利益时才有的。小人有时看似通达人情,应也是私心作崇,为自己利益打算。如王莽。

唐老师:

君子就算是發心成就相,也有走作、放逸的時候,更何況是發心未成就相。

君子有入世發心成就相,也有成就聖德的君子。

唯有成就聖德君子,行事起念未有不仁情形(从心所欲不踰矩)。

其他依秋莲老師也随喜海燕

小人即使偶而發善心办善事不为己利,但不是他的人生志向與人生目标,所以不能说是仁,也夠不上仁者。

办一件外交文书,经过四道手续,草创、讨论、修饰、润色这几个阶段,由四位大夫各尽所长,始告完成,足见其慎重,更可见子产能够知人用人,而不自用。

今天分享《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第八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白话解释】

孔子说:郑国在子产大夫执政时期,要作外交文书时,先由郑大夫裨谌写一篇草稿,定此辞命的大意,再由郑大夫游吉讨论内容要义,对大意有所改定,然后由了解外交事务的大夫公孙辉(子羽)修饰文句,最后由子产润色辞藻。

【章旨】

孔子称善郑国的贤大夫,对外交辞令的制作,各尽所长。

本章有孔子说话的艺术,也有孔子看人的眼力,没有激烈的言论但有精准的用词。

今天分享《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第九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字词解释】

饭:音同“反”,吃。

没齿:音同“殁”,终身。

人:本章人通仁字。

【白话解释】

有人问孔子,子产、子西、管仲这三人的为人如何。先问子产,孔子回答:子产在郑国办政治的时候,给人民很多恩惠。如孔子在公冶长篇评价子产说他是「其养民也惠」。再问郑国大夫子西,孔子便说:你问的那个人吗?那个人吗?此有贬意,或不足称道。再问管仲,孔子回答:管仲是一个仁者,并举事实当初管仲判决齐国大夫伯偃一案,没收伯偃有三百家税户的封地。由于封地被收回,所以家庭生活困难,一直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但至死终身没有一句怨言。

【观点】

管仲判决此案,如非出于仁心判得合理,伯偃又何能如此无怨言。

【章旨】

此章分别评论子产、子西、管仲之为人。

唐老师:

1、公文的文書太過細膩,會不會影響行政效率?

2、 很多的公務員都是在文書講究 ,並沒有在執行上落实, 所以作表面文章,事实上不是那回事不是嗎?

3、 孔子是一字褒,一字是貶,為什麼不作褒貶,卻說彼哉,彼哉?

谢秋莲:

老师好。学生就今日问题抛个砖,引老师之玉:

1、公文的文書太過細膩,會不會影響行政效率?

答:公文面对很多人,关系到很多人,措辞不可不讲究细致准确。不能为了效率为草率发布公文。一个字、一个标点就可能导致截然相反的意思,或者导致模糊不知所云,都可能伤害道很多人,又或者虽然文字没有错误但却冗长拖沓,也是令人不愉快的。又或者一个公文文字上讲究,内容上却无法执行,这也是不合格的文书。学生学的是法律、做的是媒体工作,见到的因为文字不讲究而导致的教训多了!

2、 很多的公務員都是在文書講究 ,並沒有在執行上落实, 所以作表面文章,事实上不是那回事不是嗎?

答:是的。这点学生这也是听闻过诸多这样的事情,但这不是我们不讲究文书的理由。文书在文字和内涵上都要并重,语言精准、内容是可行的。至于是否贯彻得好那是另一个层面的事情。

3、 孔子是一字褒,一字是貶,為什麼不作褒貶,卻說彼哉,彼哉?

答:彼哉彼哉。不予置评,这已经隐含着贬了。试想,一个人向你打听某个人,你说他啊他啊,然后不说话,明眼人就明白了。这样没有直接用言语刺激到“某个人”,明眼人又能明白你的言外之意。

怨恨与骄傲都是不好的情绪,怨恨让人怀恶不舍,如火烧心,总想找人算账;骄傲使人对于自己的盛况感到自得意满,渐渐变得肆无忌惮。本章论怨恨与骄傲的难易,从中让我们更能知道警惕并看见他人的难得处。

今天分享《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第十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白话解释】

孔子说:虽身处贫穷,却能安贫乐道,而无怨恨之心的,很难做到。处富贵,却能遵守礼法,而不骄傲的,比较容易做到。既知难易,就要在贫时勉为其难,至于富贵,当然更不可骄傲。

【章旨】

孔子说明贫而无怨难,勉人为其难。富而无骄易,劝人不可忽其易。

唐老师:1、貧而無怨難,到底難在哪裡?

2、 富而無驕也难,為何说容易?

3、 貧要如何無怨?

4、富要如何無骄?

5、 貧而無怨以後呢?

6、 富而無驕以後呢?

时哉时哉大群问题:1.您也认为富而无骄易,贫而无怨难吗?为什么?

2.从本章孔子的说明中,怨恨与骄傲能不能自己从心中生出来,还是要对着境界才能产生?

3.为何有人处于贫穷会生怨恨,处于富有会生骄傲,有的人又不会呢?

4.如何正确的看待贫富?



韵吕:1、貧而無怨難,到底難在哪裡?

贫穷而无怨代表有安贫乐道的知见和内涵,贫而无怨难在贫穷的人比较少有机会、时间和条件学习正知见,没有正知见,加上生活的艰辛,环境的恶劣,就很难不产生怨恨。

2、富而無驕也难,為何说容易?

富而无骄其实也是不容易的。富贵的人如果能不骄傲是因为,他身处富贵,而能视富贵如浮云,这也需要有正知见的摄持,但往往富贵的人因为生活太舒适,所以很难有上进心认真求学。说富而无骄容易,是因为富贵的人只要他想要,他可以有很好的条件和机会学习正知见,他更有机会结善缘。

3、 貧要如何無怨?

4、富要如何無骄?

5、 貧而無怨以後呢?

6、 富而無驕以後呢?

无论贫穷或者富有,只有结交良师益友,切磋琢磨,进德修业,才可以享受生命成长的喜悦。贫而无怨然后贫而乐,富而无骄,然后富而好礼,这些都需要通过学习正知见才可以获得。只有学而时习之,然后才能够不亦乐乎。

谢秋莲:1.貧而無怨難,到底難在哪裡?

答:贫穷意味着可以支配的资源极少。当生活捉襟见肘、人生被物质贫乏所限制,处处遇障碍时,没有正见的人往往会将困境归咎于自身之外的原因因而怨天尤人。

[if !supportLists]1、 [endif]富而無驕也难,為何说容易?

答:富人容易产生优越感,恃财而骄。可是对比于贫穷的人,他因为拥有的资源多,学习的机会多、遇到善知识的可能性大,相比于穷人来说,富人因为学习而克服骄的可能性更大。

[if !supportLists]2、 [endif]貧要如何無怨?

答:贫要无怨,除了善业所感的所谓天生乐观知足,更多的是要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知晓贫穷的原因。凡事先求诸己,通晓因果的道理,而知去造作善业来改变命运。

[if !supportLists]3、 [endif]富要如何無骄?

答:富要无骄也要去通达富贵的因果以及富贵的无常。富贵也是观待善业的造作而得,而不是必然所得的,如果不知善用富贵,则富贵去之也速,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义而得的富贵如浮云,不是富贵如浮云。

[if !supportLists]4、 [endif]貧而無怨以後呢?

答:贫而无怨后,还需更近一步贫而无谄,在物质上知足常乐,不贪求富贵而去谄媚富贵。有志者,不仅满足于贫而无怨、贫而无谄后,而是再进一步追求贫而乐道的生活,不仅心不随贫困的生活而转入烦恼,不仅能在贫困中“不改其乐”,甚至能以心转境,“乐在其中”。

6、 富而無驕以後呢?

富而无骄后,要往富而有礼去努力。用富贵去布施、去办学,当这个礼是明明德以后而来行持的礼时,就是真美妙之事了。

海燕1.貧而無怨難,到底難在哪裡?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贫而无怨难,难在难抵周围环境的诱惑,难抵因羡慕名利而生的贪嗔痴等情绪,难抵外界的评价和眼光。最大的难处,是无正知见,不识贫困虽有其不利处,但也有其好处;不知或不相信贫困可因自己的努力而改变。

2.富而無驕也难,為何说容易?

      富人,容易滋生优越感。但正如几位学长所说,富人更有机缘遇见善知识,学得正知见,懂得尊重贫者,懂得要素富贵行乎富贵。

3.貧要如何無怨?

    “素贫贱行乎贫贱。”凡事量力而行,降低物欲,知足可少怨尤。但也须知贫困非恒常,若得正知见支撑,如做事能“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现状定可获改善。同时,也应认识到贫困的好处,身处其中可促使自己更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向上向善。

4.富要如何無骄?

富要無骄,则须从认知着手。知晓富贵无常之理,知晓若逞骄奢之风,失去的不仅是财物,还有亲情友情等多多福报。这些,都是源于自身对正知见的摄持,源于善知识的提携。

5.貧而無怨以後呢?

贫而无怨,生活可得宁静平淡,但还是一种消极保守,还应积极地去充实自己,懂得用内涵去利益别人,追求贫而乐道的生活,赢得他人的尊重,甚而自成典范改变风气等。

6.富而無驕以後呢?

富而无骄,可见其修养好,但还须有更积极的作为,即要富而好礼。懂得乐善好施,懂得将钱财用于关键处,如办教育培养人才,带动风气的经营,带动正法的流通。

唐老师:随喜上述善友之答,另貧而無怨難是對比富而無驕來說,富而無驕易是對貧而無怨而說的,事實上富而無驕也難。廣大的群眾只在乎生活,他生活不下去,他當然怨恨。处於大家都是貧的狀態他還可以忍受,一旦貧富有差距,這種怨恨會造反。在民族國家的選舉為什麼會換政黨?人一旦面臨生理需求的時候,這種慾望、這種煩惱是最難對治的。孔子所說的是符合人性之言,貼近人性接地氣。

时哉大群:1.您也认为富而无骄易,贫而无怨难吗?为什么?

2.从本章孔子的说明中,怨恨与骄傲能不能自己从心中生出来,还是要对着境界才能产生?

3.为何有人处于贫穷会生怨恨,处于富有会生骄傲,有的人又不会呢?

4.如何正确的看待贫富?

谢秋莲1.您也认为富而无骄易,贫而无怨难吗?为什么?

答:是的,相对来说,虽然两者都难,但贫而无怨更难,因为贪心是凡夫最根本的一个执着,贫穷,意味着资源的极度匮乏,意味着生活中会处处遇挫,没有正见的人,很难不怨天尤人。而富人资源相对富足,更容易遇到好的教育、好的环境。

2.从本章孔子的说明中,怨恨与骄傲能不能自己从心中生出来,还是要对着境界才能产生?

答:怨恨与骄要对着境界才能产生。怨对着贫的境界而生,骄对着富的境界而生。

3.为何有人处于贫穷会生怨恨,处于富有会生骄傲,有的人又不会呢?

答:贫而无怨、富而无骄,因为懂得因果的道理。

4..如何正确的看待贫富?

答:君子素其位而行。贫富没有自体性。是观待造作而生的。贫不怨、富不骄,不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要敦伦尽分,在做好本分时,还要不断地学习,增长广大内涵,进而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改变命运。

时哉时哉:关于贫富的问题,贫困中身心都有很大的逼迫,怎么能不怨?富贵往往让人"不知不觉"志得意满,又怎么能不骄?二者皆不容易。但孔子在这对境生心当中的观察,可以给我很多的启发。

君子素其位而行的回答真好,君子无入而不自得,君子貧而乐,君子富而好礼,都要靠不断地学习,切磋琢磨,才能办到。而孔子就是一位历练过贫与富的君子,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时哉时哉:如果有一间大企业的高管,为人清心寡欲又廉洁,办事又有条理,这样的人才来管理事务繁杂的小企业,您觉得是否一定游刃有余?

14.11【经文】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背景补充】当时晋国是大国,赵氏魏氏都是晋国的卿大夫。孟公绰性格寡欲为人廉洁,做事也有条理,按部就班非全才,无法处理一时而来各项繁杂事务。

【白话解释】孔子说:鲁大夫孟公绰的才性,适合做大国卿大夫的家臣,尤其赵魏卿大夫致力于多养贤人,且职不繁杂。若做滕国或薛国这种小国的大夫处理之事多繁杂,非其所能。

【章旨】此章言国家用人,不能求全完备,宜量其所长而用之也。

唐老师:1、 趙魏老較好還是滕薛大夫較好 ?

2、如何在自己的身上培養趙魏老及滕薛大夫的雙重能力?

谢秋莲:1、趙魏老較好還是滕薛大夫較好?

答:大国大夫家的家臣和小国的执政大夫,是不同的概念,各有其职责。因应其职责需要不同的能力。不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关键是把对的人放在对的位置上。

学生以为,大国大夫家有一批人各司其职,家臣更多的是智囊和管家的角色,关键是见地和条理。而小国的大夫要直面更多琐碎的事情,面对更多的人情世故,在见地基础上更需要变通、实干、耐烦的能力。

2、如何在自己的身上培養趙魏老及滕薛大夫的雙重能力?

答:两者都需要见地,通过学习,与良师善友切磋琢磨,提升见地、眼力,同时要多在日用平常中历练,勇于承担,不以事小而不为,在利他中通达人情世故,在耐烦中磨练心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海燕:1、 趙魏老較好還是滕薛大夫較好 ?

    答:这两种职务,好与不好,则须观待具体的事务。

卿大夫中的家臣,一般掌管着家中政治、经济、军事等诸事,维持着家的正常运作,可谓是关键的掌舵人。事不繁杂,却至关重要。但往往随着局势变化,卿大夫容易坐大,而家臣的身份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甚至僭越犯上,造成家国混乱。如私欲滔滔的阳虎。

由注解得知,晋国时为大国,赵魏是卿大夫。此章特别提及孟公绰为人廉洁,办事有条理,是既有德行又有能力的贤人。赵魏好贤,请其做家臣,可谓知人善用。事情交予他,既能办好,又不令人担忧他会犯上作乱。

而滕、薛为小国,大夫职务繁杂,诸多事项必牵各方利益,处理起来复杂烦心。倘若大夫道德高洁,很多事情或就无法推动。因而居此位者,才能、人情通达或置于第一。当然,若德才兼备最好。

因而,不能说谁好谁不好,只是说谁适合,谁不适合。而这一切都要观待用人者是否具备智慧,是否懂得“不拘一格”用人才。

2、如何在自己的身上培養趙魏老及滕薛大夫的雙重能力?

     赵魏老能力重在德,滕薛大夫重于才。若要德才兼备,则要多多学习经典,学习圣贤,亲近明师。既要具备形而上的正知见,认清名利实相,不为名利所惑,但同时也要积极充实自己,学习各种能力,懂得权变,可以去利益更多的人,推动更多利益社会的事情前进。

唐老师今日之下培養滕薛大夫的能力更重要,能適應各種的挑戰,这牽涉到能力與耐性,有了能力你的品德才有辦法讓人佩服,並扭轉局勢。光品德無能力也只能维持自己不敗,本章可以從多種角度來思維,這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角度!


时哉时哉:成人,是指一个人格成就的人,不是年纪长大就可以称为成人。从本章孔子的说明中可以发现,成人的典范不一定要从古代找,只要善于观摩学习,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成人的身影,你发现了吗?

14.12【经文】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字词解释】知:音同「智」,智慧。文:音同「问」,修饰、陶冶。要:音同「邀」,约定。

【白话解释】子路向孔子请问:怎样才是一个有成就的完人?孔子答复:若是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廉洁不贪,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艺,再经过礼乐的陶冶,也可以算是有成就的人了。亦即一个人兼有以上四人之长,所谓智廉勇艺,且有礼乐的素养,这在孔子看来也可以算是有成就的人了。以上所举四人,都不是古人,而是孔子当时的人,以四人之长合于一人,可谓成人。

子路再问:当今怎么样算是一个有成就的完人呢?孔子感叹的说:世风日下,人才愈来愈难得,现在有成就的人不必如前述的标准,只要见到可取之利益,能想一想此利是否合义,合义则取,不合则不取。遇见危难,绝不逃避,必要时不惜交出生命也要解危。与人有约,永久信守,不论后来境遇如何,绝不忘记平日与人所约之言。这样也就可以算是一个有成就的人了。

【章旨】此章孔子具体说明如何成就人格,并说明次一等的形象亦属难得。

时哉时哉:子路问成人,孔子依时代不同,降低了成人的标准。假如今日有机会向孔子问成人,或向您请问成人的标准,您会如何回答呢?

谢秋莲:颜回曾经问成人,孔子答之以“成人之行,达乎情性之理,通乎物类之辨,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而可谓成人”,以圣人和君子的高标准来勉励颜回。而子路请问时,孔子降一等,勉励登堂弟子要兼具智廉勇艺和礼乐素养。可是对当时代的普通人来说,这已经是几乎不可能的追求和成就了,于是又退一步以解答。若今日有人问成人,能自己对自己负责已经很了不起了吧。

时哉时哉:什么叫做恰到好处?恰到好处就是所作所为让人不会感到讨厌。说话要说得恰到好处、情感表达也要恰到好处、获得利益更是要拿得恰到好处,本章提到了三件恰到好处的标准,很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378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356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702评论 0 34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259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263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36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49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79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69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38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059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03评论 4 32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57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6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85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01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92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4.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
    共剪西窗烛阅读 467评论 0 0
  • 侠隐中人—原宪 现在讲《宪问第十四》篇。这一篇是上论《里仁》篇的发挥与引申。 首先,在这个题目里,就有一个有趣的问...
    王泽不流行阅读 514评论 0 3
  • 译文参考自《隐藏的论语》。 解读是个人暂时的浅见。 接下来的几章就是在讨论仁的内容,也就是仁是对官员的最高要求了,...
    吾宗老孙子阅读 520评论 0 0
  • 14.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14.2“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
    介入小崔哥阅读 786评论 0 0
  • 人生,快乐不快乐看心情,幸福不幸福看心态。 苦也好,乐也好,过去的不再重提,追忆过去,只能徒增伤悲,当你掩面叹息的...
    小蔡030303阅读 287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