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月,曹操到了东阿。袁绍派人游说曹操,要他把家眷放在邺城。曹操刚刚丢了兖州,军中粮食也吃尽了,想要同意。程昱说:“我一向认为将军您面临大事,从来没有畏惧的时候,这次怎么这么欠考虑呢!袁绍有吞并天下之心,但他的智慧不够,将军您衡量一下自己,能居于他的下位吗?将军以龙虎之威,能做韩信、彭越那样的人吗?如今兖州虽然残破,至少还有三座城池,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还有荀彧和我辅佐,霸王之业必可成功,希望将军您重新考虑!”曹操于是打消了念头。
18、
十二月,司徒淳于嘉罢免,任命卫尉赵温为司徒,录尚书事。
19、
马腾攻打李傕的时候,刘焉的两个儿子刘范、刘诞都死了(二子为马腾内应),议郎、河南人庞义,一向于刘焉友善,于是带着刘焉的孙子们入蜀。正赶上绵竹城被雷电引起火灾,刘焉于是将益州治所迁往成都。但紧接着刘焉就背上章疮,去世了。益州高级官员赵韪(wei)等认为刘焉的儿子刘璋性格温仁,就一起推举刘璋为益州刺史。朝廷下诏,拜颍川人扈(fu)瑁为益州刺史。刘璋的部将沈弥、娄发、甘宁反叛,攻击刘璋,不能取胜,走入荆州。朝廷于是下诏任命刘璋为益州牧。刘璋任命赵韪为征东中郎将,率军攻打刘表,屯驻在朐run。
20、
徐州牧陶谦病重,对别驾、东海人糜竺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陶谦去世,糜竺率领州人去奉迎刘备。刘备不敢当,说:“袁术近在寿春,您可以把徐州交给他啊。”典农校尉、下邳人陈登说:“袁术骄豪,不是治乱之主,如今我们想交给您步骑兵合共十万人,上可以匡主济民,下可以割地守境,如果您不听我们的意见,我们也不敢听您的建议。”北海国相孔融对刘备说:“袁术岂是忧国忘家之人!他不过是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是百姓选择贤能,天予不取,毁不可追!”刘备于是领徐州。
华杉曰:
如孙坚、曹操、刘备等,一开始并没有夺天下之心,虽然理论上都有那个可能,但是他们的起点太低,那目标跟中彩票一样,太遥不可及了。而袁术、袁绍,因为自以为有那个资本和实力,一开始就想要取代汉室。袁绍要拥立刘虞为帝,跟当初立更始帝的想法差不多,立一个招牌,以他的名义夺取天下,然后再取而代之。刘虞从大义上没有这个想法,从智力上也不会上这个当。袁术呢,他后来干脆自己称帝了,是天下英雄中第一个称帝的。
刘备得徐州,不是他打下来的,是人家送来的。这说明什么呢?首先,你想要得到什么,不是非要自己去取,而是可以让它自己“来”!你去取,还取不到;你没有去取,他自己来了。但是,如果你的目的就是要它“来”,它又不会“来”了。这背后的道理,就是一个“诚”字,是一个人的心,和他的修养。你内心一片赤诚,诚于中而形于外,你的修养就表现出来。诚意和修养,是一点也做不得假的,别人看你,如见肝肺然,里里外外都看得一清二楚。因为别人判断你,并不看你怎么对待他,而是从你的所有行为来综合判断。因为当你对待他的时候,你可能是刻意的,有目的的,在调研中属于应该排除的无效信息。你是什么人,是骗不了人的,原因就在这里。你以为跟你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人,他却一直关注、观察你很仔细,有一天,他就来了,而且已经做好一切准备。
曹操和刘备得到的支持,都是这样“来”的。
第二个道理,前面的话听起来,似乎就是俗话说的“做事先做人”,或者说某某“会做人”。“做人”这个词,我不太赞同,因为是什么人,就是什么人,不是“做”出来的。这在儒家思想里,有两个词,一个叫“居仁行义”,一个叫“求仁得仁”。居仁行义,先把仁比喻为一间屋子,仁者,天下之广居,是一间大屋子,就是我的家,我住在里面,里里外外都是仁,那我的所有行为,自然都是符合“义”的,没有一件不义的事,因为“不义”这个东西,我家里没有。如果不小心做了一件不义之事,就心中不安,难受,要赶紧调整过来,这叫“生知安行”,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不义自己先不安。至于自己的结果是什么的,我要的只是“仁”而已,如果成功了,那当然很好;如果没成功,“求仁得仁,何所怨”,也无怨无悔。
居仁行义,求仁得仁的人,不需要“做人”,因为他本来就是那样的人。“做人”是什么情况呢,就是他没有“居仁”,不住在“仁”这间屋子里面,至少不全在,那他就需要注意,需要去“做”,让自己的行为符合“仁”,符合“义”。这叫“学之利行”,学而知之,利而行之,通过学习懂得了,仁义才是最大的利益,于是行仁义;或者“困知勉行”,困而知之,勉而行之,吃了亏,懂得了,于是勉力去做,去行仁义。
孔子说,不管你是生知安行、困知勉行、学知利行,只要去行了,结果都是一样的。
刘备和曹操,刘备比较接近居仁行义,生知安行;曹操比较接近学知利行吧!刘备是真正的仁厚长者,曹操干了那么多屠城的事,刘备是一件也不会干的。刘备就是诚意正心的去做,等着天上掉馅饼。天上没掉馅饼,就接着做,掉下来,就接着。徐州掉下来了,后来,益州也掉下来了。
等待,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