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固有的观念中是要有家的,家里要有父母、爱人、孩子,当然还要有固定的房子,具有这些因素才可以称为“家”,不管人在哪里,都要回去的地方。
这样来说我不由得想起候鸟的迁徙习惯。
候鸟是随着气候的转变而迁徙的,幼鸟的出生、孵化都是在温暖的气候下完成的,那这样来说是不是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候鸟的家不是静止的而且移动的,候鸟的迁徙是在跟随家的移动而移动,追逐着气候。
这样的习惯源自儿时的记忆,无意识状态时感知到的温暖。飞呀、飞呀、飞呀……
它无疑是悲伤的、是容易受伤的、是敏感的,这一份脆弱是生来就有的因为天也会变冷,冷热寒流催促着它的移动,父母的啼鸣告诉它要快、要更快,因为家在移动,我们要随它的远去而远去,这份催促的移动,慢慢随它长大。
这和人类因为四处迁徙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有多相像,孩子变得脆弱、敏感、没有了安全感。
但这样也有好的地方,先他人而先长大,先他人而先的独当一面,候鸟嘛总是吃的不多,飞的又远,提前学会独立自主,但又为了活着学会团队协作,人何尝不是这样的,因为家的存在安心长大,又因离开家远离父母迅速长大,自己开始慢慢独立自主为了工作、为了生存,学会妥协、学着独立自主、学着与别人协作,为了就是好好的活下去,不为别的只是为了不被时代所抛弃,像候鸟那样奋力的挥动翅膀,那是为了自由吗?不是,只是为了远去的家可以走的慢一点,可以让我赶上去,可以厮守。
终于有一天候鸟他也老去,那时的他再也追不上远去的家,翅膀也抬不起来,他静静的在原地伫立着,等着家的回来,等啊、等啊、直到他成了留鸟,直到他的小候鸟返乡。
时光啊,让候鸟有了小候鸟,候鸟成了留鸟,小候鸟追着家而远去,直到他也长大、变老、有了小小候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