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早上,闹钟没有响
连续几天,孩子们都自己设置闹钟,早上6点多就起床了,跑到窗口听听鸟叫,看看自己喜欢的书,心情相当愉悦和自豪。
爸爸妈妈安心地准备着早饭,真是一派祥和景象啊~
不过,古人说“事不过三”,诚不欺我。这不,今天早上就出了差错。
买完早点回来,我以为孩子们已经洗漱完毕在等我了,却发现两娃一个都没有起床!
彼时大约是7点钟,如果按平时出门的时间来算,这就需要孩子们马上起床,不能有任何拖延。我自己首先就有些着急了,连忙去喊他们,告诉他们已经7点了。
孩子们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可是,我没有听到闹钟响呀。”
检查了妹妹的闹钟,原来是没有把闹铃的 “off”调到“on”。妹妹迅速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再检查哥哥的闹钟,闹铃时间没问题,开关也已经打开,但是现在的时间却显示12点半。哥哥难以接受这个现实。
第一嫌疑人锁定妈妈,“妈妈,一定是你想让我多睡一会儿,故意把时间调错了!”我举手发誓,真没有这么做。
第二个嫌疑人锁定爸爸,因为爸爸恰恰来喊他。爸爸也说不是。
第三个嫌疑人锁定奶奶,我说大半夜的,奶奶不会来你房间的。
第四个嫌疑人锁定妹妹,妹妹一听就火了(此处省去哥哥的猜疑和妹妹的抗议一万字……)。
眼看着战争一触即发!
还好,在爸爸妈妈的劝慰和拦截下,妹妹眼中含泪,在愤愤不平中终止了自己的反击战。
最终,孩子们在学校大门关闭前到校了,而爸爸显然要比平时迟到办公室了。
2 爸爸妈妈的应急处理
但是,我想,事情并没有结束。我得捋捋。
这貌似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来说,生活不就是由一件一件的小事组成的吗。我们的观念、行为,甚至说大一些,我们的三观,就是由对这些小事的理解和处理而建立起来的。
很多成年人遇到麻烦、挫折,会怨天尤人,不是说自己运气不好、是个倒霉鬼;就是认为家庭或者社会造成了自己的境遇。处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会被不良情绪包围,很难想到去积极地解决问题。
所以,娃爸当时用的方法是跟孩子们讲道理,可谓语重心长啊。
但感觉孩子并没有能听进去很多。
其实,教育从来不能指望立竿见影,而是润物无声的,也许有些道理需要孩子们某一天,回头再想,会说“我老爸当年跟我说过……”。
我则希望自己能含蓄一些,于是决定讲故事。
费斯汀格法则说,“生活中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的”。
在送儿子到校的路上,我就给他讲了费斯汀格说的一个事例。
有个男人叫卡斯丁,他早上起床后洗漱时,随手将自己高档手表放在洗漱台边,妻子怕被水淋湿了,就随手拿过去放在餐桌上。儿子起床后到餐桌上拿面包时,不小心将手表碰到地上摔坏了。
卡斯丁疼爱手表,就照儿子的屁股揍了一顿。然后黑着脸骂了妻子一通。妻子不服气,说是怕水把手表打湿。卡斯丁说他的手表是防水的。
于是二人吵了起来。一气之下来,卡斯丁早餐也没有吃,直接开车去了公司,快到公司时突然记起忘了拿公文包,不得不立刻转回家。后来他迟到了,挨了上司一顿严厉批评。儿子这天参加棒球赛,因心情不好发挥不佳,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试想,卡斯丁在事情产生后,假如换一种反应。比如,他抚慰儿子:“不要紧,儿子,手表摔坏了没事,我拿去修修就好了。”这样儿子高兴,妻子也高兴,他本身心情也好,那么随后的一切就不会发生了。
同样,效果更是不佳。
因为,我的故事刚一开头,孩子就说“你肯定是说我不对的吧。”他严重怀疑我的故事糖衣里包着炮弹。
故事讲完,正好到校。孩子对我说一句“我再也不听你讲的话了”,就头也不回地进校了,身后是他那满脸黑线的老母亲在风中凌乱……
3 回到家里,妈妈的心理戏
回到家里,我去检查那个关键证据-小闹钟,人家走得好好的,并没有任何问题。我想,可能还是昨晚儿子设置时间时把长短针搞错了吧。
等我坐到书桌前,回想整个过程的时候,我突然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了。
我只看到了孩子的行为,没有看到他强烈的失望情绪。他怀疑别人,翻译过来其实是“之前几天我都是全家第一个起床的,那时我很自豪,爸爸妈妈都夸奖我。我真希望今天也能早起,可是我却搞砸了,我感到很失望,我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我真希望是别人造成的这个后果。”
如果当时我能够更敏锐一些,也许我就不会直接讲道理了(我讲的那个故事太明显是个道理了)。
只有先处理好情绪,等情绪平和之后才能讲道理,从而才能引导行为。
怎样才能更敏锐一些呢,其实需要加强的是“共情”。
早在十年前刚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就知道只有做到共情,才能和来访者站在一起,理解他们的处境和悲喜。
但是,到了自己家里,为什么却“忘记”了这一点呢。
高岚、申荷咏的《沙盘游戏疗法》中提到,国际知名沙盘游戏治疗师劳伦·考宁汉在教学中每次都会提到一个故事。在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流传着一个神话传说。
掌管着天上与人间的皇后伊娜娜(Inana),听到她妹妹“地狱皇后”艾里斯克欧(Ereshkigal)来自地狱的痛苦呻吟,决定前去地狱探望。
经过那狭窄的地狱七重门的时候,姐姐伊娜娜先后脱去其华贵的装饰与衣物,来到了妹妹“地狱皇后”艾里斯克欧的面前。
已经失去理智的艾里斯克欧,以其盛怒接待姐姐伊娜娜,夺取了她生命的气息并将她变为一具僵尸。
三天之后,不见前往地狱的伊娜娜返回,她的忠实仆人尼苏伯四处寻求帮助。最后,在智慧与水之神安奇(Enki)用其指甲的泥垢做了两个小人,让他们把生命的食物和水送给伊娜娜。
这两个小人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地狱的皇宫,发现“地狱皇后”艾里斯克欧(Ereshkigal)赤裸地躺在床上,头发散乱,语无伦次地呻吟着:“喔…,喔…,我的里面啊!”
受命于安奇的两个隐身小人,用同样的语气呻吟着:“哦…,哦…,你的里面啊!”
艾里斯克欧大声地叫喊着:“呜呜…,呜呜…,我的外面啊!”
两个隐身小人同样回应着:“呜呜…,呜呜…,你的外面啊!”
艾里斯克欧继续呻吟与呼叫,两个隐身小人也同样回应着她的痛苦……
就这样,直到艾里斯克欧内心变得平静,停止了痛苦与呻吟。
于是,康复了的艾里斯克欧要答谢这两位帮助了她的小人。
两位小人要回了伊娜娜的躯体,用生命之水救活了她,并与她一起重返人间。
这个故事很奇妙,每次读来都能提醒我,提醒我作为妈妈,作为心理咨询师,“你深入到对方的内心里去吗?还是只是在隔岸观火? ”
以下这位幼儿园老师则真的做到了“共情”。
一个小女孩第一次去幼儿园,她紧紧地拉着妈妈的手,老师来迎她,她也不愿意跟老师走。
妈妈送她去班级,经过走廊时,她看到两边的墙上挂满了小朋友们的画,看到其中一幅,她小声地嘀咕着说:“这幅画,画得可真难看。”
妈妈听了,赶快对她说,“你画得也不怎么样,不要批评别人的画!”
老师听到了,却对小女孩说:“在这里,每个小朋友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画画。走吧。”这次,小女孩去牵了老师伸出的手。
这个案例中,妈妈在讲道理(甚至那句“你画得也不怎么样”是一种否定),而老师却在照顾情绪。孩子从而知道,这里是安全的,老师是能接纳我的。
和大人不同,孩子们共情的能力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我的孩子有时看着我,会问:“妈妈,你看起来有点不高兴,发生什么事了?”
有一位老奶奶,她跟人说自己快要死了。儿女们说,放心,您会长命百岁的。邻居说,别想这些,你现在就好好享福吧。于是,老人家跟他们也就没有什么可再说的。只有几岁的小孩子却认真地说,“那您一定很舍不得吧?”老人的话匣子,由着这句“一定很舍不得吧”而打开……
共情,作为专业术语,几乎是与心理学一起出现的,它的英文empathy是要表达一种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别人的情感与动机等心境的认同,或者是一种能够体验到别人情感与心情的能力。
在家庭中,如果孩子觉得我们根本没有理解他,那么他一定无法听进去任何劝慰、建议、忠告、批评,甚至激励的。
当然,不同的家庭,可能有不同的家族传统和教育理念。我想,我们共同的目标是,把孩子们培养成自食其力、独立思考、人际良好、自我完善的社会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