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问题:
现在想起上高中大学的时候,有一件事特别有意思。就是题海战术对自己来说没用,这次错了的题我下次还是照样错。基本上属于复习越久我自己排名越后这种类型。上次说到复盘的时候才发觉,我是一个很不愿意直面自己错误的人。幻想很多,形式而上的反抗也很多,真正的思考和有益的行动却很少。
因为——痛苦啊。有时会幻想一个完美的自己,聪明又有天赋。当这个幻想在学习中实现不了,就看小说漫画吹吹牛啊~打打游戏听听歌~从不一样的角度装个逼,释放一下升学的恐惧和压力。我并不认为应试教育是正确的,但是应当承认是一种资源有效情况下的筛选机制。而我没有选择好好直面规则,既没有勇气漠视升学的规则,也没有勇气直面自己的软弱。只是抱怨着环境,一面被规则大幅度影响着心情,一面像掩耳盗铃一样放纵着自己的错误。
之前立了一个flag:要写公众号,从2月11号开始过了7个星期,自己总结了一下一共写了11篇。为什么没写够?其实自己有一些不错的想法和草稿。输出的时候却觉得自己写的不够好、和自己的想象相去甚远。
听SC和原则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对“像机器一样的执行”和“承诺必达”这两个都特殊的表现出了一种抗拒。或者说,在我现阶段的生活中,这两点是我最缺乏的。我有了目标,有了驱动力,还是总是因为自己完美主义的幻觉而对自己心慈手软。不愿意面对自己真实的水平,不愿意面对自己真实水平和期望值的差距。我觉得那些都是鞭挞派,我需要的是向往派,灵感派。
一个经验:
拿一个习练瑜伽的例子来讲道理,你记不记得有时候你不是那么想去上课的,可是你想起自己给自己定的那条规矩。一个星期一定要练习3次,然后就去习练了。然后战胜了自己的头脑以后你发现,其实真正的规律练习才是自己最想要的,惰性只是头脑的一个小游戏。
写文章要比这个复杂一点,因为会有外部的反馈机制。有时候这个反馈机制会给你带来一些负担,有时候你也真的觉得自己无话可说。也许在开始的时候,能持续的规律的输出比用高质量拦截自己的尝试更有效吧。至少,数量比质量在衡量上可能更客观一点。你有没有想过,也许最痛苦的部分就是一件事情最有价值最具有提升力的部分呢?突破舒适区总是需要一点勇气,一点挣扎和一点韧性的。持续输出至少是直面自己不愿面对事实,做出现阶段能做好的事情的一点努力。
利用原则:
得一:好好管理自己的精力,警惕无意识散乱的行为。直面痛苦。
倒逼:写的不满意也坚持发出来。先保证数量。(对每篇质量都有有要求的小伙伴可以取关了)
无情:真实的记录自己承诺事情的完成度。以数据让自己面对现实。
乌龟:抱着一颗认输的心,然后流氓的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