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管平时多么口若悬河,面对孩子的作文题还是有那么一点点不知所措,毕竟作文有法,但无定法,如何巧妙地引导孩子有条理、有章法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我想一定难倒过不少爸妈。
写作和说话,共同构成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能,就是表达。
我不知道现在玩着智能手机和pad、电脑长大的孩子,有多少人将来在表达情感时,会好好琢磨一些来自心底的文字,而不是信手拈来互联网世界的段子。我真心希望,我女儿能养成这样的习惯,至少,她应该有这样的能力。
就我个人而言,一直最重视女儿的文字和表达。我坚定地认为,在所有学业科目中,这是唯一可以真切影响她一生的东西。她观察这个世界的角度,她宣泄和传递情感的方式,都会因为文字技能的提高而变得丰富,她会变得感性,变得柔软,变得细腻……在文字的世界,她会得到创造力、想象力,和能帮助她战胜浮躁远离喧嚣的,安静的力量。
现在对文字工作的俗称都是“码字的”。基本上,码字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工种——它所需要的文字基本功,生活阅历,观察能力,思辨能力等等,都是需要练习的。而我认为,最好也最适合启蒙的练习,就是写日记。
去年女儿刚上一年级,发现她对写日记感兴趣,就开始尝试着让她写,不懂的字可以用拼音表示。写并不难,难的是每天坚持。怎样做到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威逼利诱”,和“毫无节操地赞扬”。
威逼利诱好理解,晚上想看电视,那白天写篇日记呗;今天玩得很爽,明天还想继续?那就把今天怎么玩的写篇日记吧;这个假期,写满20篇日记,可以获得一次支配爸爸妈妈的权利,例如命令爸爸不准看手机;旅行期间坚持每天写日记,不然就马上买机票了回家……
毫无节操地赞扬,想让孩子愿意写作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玩命夸,你实在找不到可夸的,甚至可以说“这个标点符号怎么点得这么好,妈妈都想不到这里可以用这个标点。”
总之我深以为然,从此对女儿每篇日记、习作,都用尽洪荒之力去夸奖,“你确定是你自己写的?太神奇了。”“老公快来看你女儿写的作文,比你水平高多了。”常常还要配合肢体语言,演技浮夸,心累不已。还有,就是发朋友圈让朋友们点赞,孩子会去数有多少人表扬了她,看大家是怎样评价的,得到鼓励后就更加积极地写了。
其实没几个小孩是喜欢写作文的,我们小时候也一样。刚开始每次让她写日记,那个痛苦不堪啊,跟挤牙膏似的,每天我下班回家,看到的不是一篇吃喝拉撒睡的流水账,就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对话记录。
记得有一天我刚进家门,她兴冲冲告诉我今天日记字数喜破纪录,写了200多字,我翻开一看,“今天,我读了一本什么什么书,它告诉了我一个道理……”接下来估计200个字,都是抄书本的,最后加了一句,“这本书实在太好看了。”我强忍着内心的悲怆,硬着头皮夸奖,“恩,真棒,字写得越来越好看了。”其实想想,她能把200个字抄一遍,又何尝没有收获?
我觉得,一年级主要是让女儿对文字有个基本的认知,学会并且愿意把日常的琐事或者自己一些零碎的想法记录下来。本着鼓励她培养习惯的目的,我一般不对她的成文做任何改动,你写几十个字、抄几百个字;记一篇流水账或者哪怕是画一幅画都行。
最多就是在夸奖之余,顺口提一两句建议,比如写中午吃了叉烧,很好吃,那你吃了几块啊?有没有一边想再吃一块,一边又怕被批评啊?写周末和小伙伴玩乐高积木,两人是怎么分工的啊?等等。每次都是点到即止,也从来不要求她改写或者重写,我相信潜移默化的力量,这些建议她其实都听进去了。
其实归根结底,我只是享受和女儿每一次交流的快乐,并且作为一个母亲,我衷心希望文字和写作对女儿来说,不仅仅是学习道路上一个被量化为成绩和分数的工具,而是成为伴随她一生的,能给她力量的朋友。
在若干年以后,我希望能在家里读她在异乡亲笔写来的信;我也希望她有一天,能在翻看当年的文字时,找到曾经的那些记忆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