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萧红所著的《呼兰河传》。
在这之前我花过三天两夜,真算得上是一口气把阎真大师所著作的《活着之上》26万字看完了,当时看那本书的时候感觉实在是有种魔力,吸引着我不把它看完,我将不能休整。
拿起《呼兰河传》,这本书不算厚,全文也就10万一千字,我看它已经有一个月左右了,不是它不能够吸引我,相反,我在看到这篇书的开篇“序”的时候已经被她深深吸引了。
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写她的:“我从不知道,原来苦难可以在一个人的身上这样的集中。脱离家族、被做人质、失去孩子、贫穷、战乱、情变、疾病,这些人世间最为痛苦的经历,萧红一个都没能躲过。”
萧红出生于1911――1942年,那个经历过苦难的女人,如此年轻的生命,就如此的消陨了!
大概我是带着对她的无限惋惜和沉痛来读她的这本书的吧!
这个年纪轻轻,就历经人世间的苦痛,但在她的文章里,你看不到她半分的对于命运的不公的埋怨,你见不到她半点的颓废不振,甚至于她在写下这本著作《呼兰河传》是被病魔缠身折腾着完成的,你可能想象不到吧!
这本通俗易懂的小说,尤其是像我没有什么文化底蕴的人看了,也很容易懂的。全文以小孩子的视觉,从呼兰河城的地理环境开始,慢慢展开,它看似并不是什么情节环环相扣,我在看着看着的时候,很容易就忘记了我原来看了什么,我总怕错过前面的部分,而无法更深入的体会到它后面的部分,就这样,我看到后面,把前面的衔接给忘了,又不想漏掉任何我所能体会的情节。于是我从开篇看到几十页以后,又回到前面重新开始看,要是做事情去了放下后,又从第一章开始看,好不容易记住了她所描写的:人们对于药铺的选择、到学堂、大泥坑以及泥坑为人们制造了说长道短地消遣;为人们理所应当吃瘟猪肉扯了一块遮羞布……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是我怎么都看不完,仿佛它没有尽头似的。真不算厚,我反复的看。真的很容易记住的,可是我一再的反复的看来看去。
我看到那个香消玉损的萧红时代,我看到了在那个时代下的,人们对于活着不假思索地理解:“人活着就是为了穿衣吃饭。”
对于死了:“人死了就完了。”
那个时候的人们也是有精神上的活动的: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搭野台子戏;逛庙会……
那个时候的人们是意识不到自己对于生活的得过且过,是意识不到自己对于跳大神崇敬的愚昧无知的。
人们是意识不到对于七月十五这种伪君子,假做派的自相矛盾的。
人们对于精神的追求也不过就是看热闹,至于看了什么又有什么好重要的呢?她们总是不太在意的。
在那个时候的包办婚姻,女人的地位,也是不算什么的。所以才有了后面小团圆媳妇的惨死,以及人们面对不幸的有二伯、冯歪嘴子的麻木,自己幸灾乐祸……
这些在那个历经沧桑磨难的萧红的笔下,是如此,通透,简单,明了的展现出来了,她没有教你怎样的去看待那样一个大环境,却又如此轻易的用一个小孩子的视觉展现在了我们这些读者的面前。
一个如此温暖,又敏感、灵动,又悲惨的女人,用她悲悯的情怀留给这世间最大的善意。
她是一个如此不朽的女子,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她用自己深沉的情怀,为那个时代刻画下一笔,她铸造了自己的传奇!
我想我不是看不完这本书,我是真的为这样一个奇女子的悲惨命运而感到惋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