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闻过三种戒色的方法(肯定还有更多)。
一,骨想
这里有一个故事。
有位独身的比丘被反复出现的性幻想威胁,于是他修习骨想。有一天,他在森林步道上行禅,一位美女也走在同一条路上。她刚与丈夫吵过架,正要前往娘家。她看到比丘并与他擦身而过时,她对他微笑。
过了一会,女人的丈夫沿着这条路来找妻子。当他看到比丘时问:“行者,请问你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妇走过么?”
“我不知道那个是男的还是女的,”比丘回答,“我只看到一具骷髅走过。”
这是比较刚猛的精进之法。因为没有任何亲身体会,这里不作多言。
二,慈悲
当慈悲心足够强烈时,能够对他人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这时,所有的女生都好像你的女儿,所有的男生都好像你的儿子。
自从有了女儿,对这一点的感受更加强烈。遇到每一位异性,似乎总能看到她呱呱坠地的样子,一路成长的幸运、艰辛、苦难、甚至是父母对她的期望、家庭的重托,全部映入眼帘。
就像不希望自己的女儿被伤害一样,你就很难再仅仅因为淫邪之心去伤害她人。
三,智慧照见
智慧是佛教的终极追求之一。所有的修行法,也都需要智慧的扶持。只有通过智慧,我们才能跳出自我,审视一切问题的根本原因。
在没有获得足够的智慧之前,很容易会问出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要戒色呢?这难到不是人生最大的享受之一么?
其实,要戒的不是色,而是对于色的贪执之心。也因此,对于在家修行的居士而言,拥有美满稳固、令人满足的两性关系,与所谓“邪淫”根本不是一回事。
邪淫是指:对此刻的两性关系始终不满,渴望通过沾染其他异性获取满足的贪着心。
佛陀用一个强有力的比喻,来说明人们在思考性欲时常犯的错误。
佛陀在世时,常看到麻风病人聚集在火边烧灼伤口。这种疾病使人奇痒难耐,用火烧灼让他们感到稍微舒服一点。但火无法治愈伤口,反而会烧伤自己。一旦短暂的舒适感消失,脓疮就会因灼烧而肿胀、流脓,这些可怜的受苦者将比以前更加不舒服、更痒。因此,他们又回到火边烧灼自己......
我们很容易将吸毒与这个例子联系在一起,并认为吸毒的人只顾一时纵欲而让自己越陷越深,并以他们为耻辱。
然而,如果真的认真思考“邪淫”,它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无论人们冒多少风险,经历多少身心痛苦,去尝试满足自己的邪淫之心,它都永远无法被完全满足。结果都将是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承担种种的恶果。
类似的例子太多了。
我们能看到的是,一连串明星的出轨新闻见怪不怪,甚至连原则性极强的育良书记都拜倒在石榴裙下。这些是因邪淫而付出惨痛代价的例子。
然而,远多得多的普通人,他们也许碍于自身条件限制而未能作出越轨的行为,但他们的心,始终在萌动摇摆,在每时每刻的生活中自我折磨。
换句话说,只要邪淫之心仍在,每个人都在承受着代价。即使代价很隐性,它也切切实实存在着。
如果你足够诚实地反观自我,应该能明白我指什么。
长久美满的婚姻
人们总会对新鲜的异性产生特殊的好感,这种感觉,很难在相识数十年的妻子或丈夫面前产生。这种特殊的好感,从化学的角度来说叫做荷尔蒙,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叫做性欲,而如果包装得唯美一点,它可能是所谓“爱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是喜新厌旧的,这是自然的本性。我们不妨坦然接受这一点。
而从这个角度来说,婚姻是违背自然的。它要求人们强行克服自己喜新厌旧的本性,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与一个固定的个体生活在一起。
如果只考虑满足欲望,这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情啊。
考虑到对待邪淫欲望的方式,我们姑且可以把所有人分为5类:
1. 纵欲者。他们压根不结婚、或者频繁结婚离婚。他们总能遇到自己“更喜欢”的人,并开始一段新的感情。如此反复。
2. 转移者。用眼前其他的欲望,来转移邪淫。比如事业起步期的创业者,精力完全放到了事业上,邪淫之心完全被转移。可一旦精力平缓,邪淫之心总会抬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夫妻可以共患难,无法共享福的原因。
3. 压抑者。因为种种限制未做出淫乱行为,可邪淫之心始终存在,只得强行压抑自我,把不满通过其他途径发泄出来。中国该会有太多太多的压抑者,他们表面看起来拥有稳定的婚姻,可内部千疮百孔。毕竟,没有相当层次的智慧,人真的很难满足于一夫一妻制、满足于几十年如一日的琐碎生活。
4. 投机者。他们有经济能力,能够承受额外的成本,因此在邪淫之心的驱使下选择投机。渡边纯一的诸多小说,描述的都是这种“中年高层次男女的婚外情故事”。然而,就像佛陀所言,他们在得到一时欢愉之后,往往承受着远高于此的精神代价。并且,这好似一个黑洞洞的漩涡,总会把人越吸越深,最终在现实和欲望的撕扯下痛不欲生。
5. 修行者。不管他们有没有额外的能力,他们把关注点从“满足欲望”转移到了“自我修行”。在此基础上,渐渐用另一套人生观,部分或完全取代了自己“喜新厌旧”的自然属性。高层次的修行者,在琐碎的生活细节中感受到美,在平凡的婚姻中感受到安乐与满足。
我们常说黄磊是中国好丈夫。如果他的真实内心就像外在表现的一样,那么不可否认,他是一个境界颇高的修行者。这不是天生的禀赋,也并非是傻傻的善良,而是高深的智慧。
如此想想,“在平淡的婚姻中感受幸福”,与“每天吃同样的冷拌饭而感到珍惜满足”是一样的事情,它需要颇高的境界。
如此想想,佛学也并非完全是一门出世的学问,“戒色”更是有利于幸福美满的婚姻。个人修行的终点,未必是不问红尘的高僧、仙风道骨的修士,而可能只是一个自己幸福着、同时能给他人带来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