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同学在镇上给父母置办了个小门店,想借此机会邀请相玩较好的几个同学聚聚。年末手工急于交差的工作繁多,但还是决心暂时放下应邀前往。都是十来年相处无间的好友了,她一发话自当捧场。
携妻儿驱车数十公里高速 乡道狂奔,终在饭点前赶到了镇上。先前已到位的同学问要买串鞭炮轰轰热闹?另外每人要打多少红包为好,做房产的唐同学说不能少于一千吧,今年红包行情涨价了?红包?又触到我敏感的神经了。我说炮可以多放,红包坚决不打!并不是说咱缺那俩钱。同学相视一笑,诚然应许,跑去买千响。
记得幼时家里经济拮据,有一年家里建了新居花光了父母多年微薄积蓄,而年末亲朋喜宴相接,真的连去吃喜酒的红包钱都要向邻里暂借。那个年代村里各家都不宽裕,记得那几个夜里父亲打着手电筒外出窜了好几家门,回家里与母亲轻声商议时说还是凑不够那应宴的50圆红包钱。“现在打红包都是这个数呀,少了要得罪亲戚的,招来闲话…”母亲的愁容自此多日未散。
我一脸愕然,要知道那时我在学校住宿一个星期的伙食生活费才5元,第一次感受亲朋间的人情往来也是家里一道沉重的生活负担。那一场喜宴后来我也是去了,乡里风俗的十二大碗硬菜丰盛如常,可我没下几筷。
随后的几年,邻家的小叔借款娶媳妇,宴席自是风光大摆、连吃三天,而婚后夫妇俩人去广东打了5年苦工才把欠下的老婆本还清;也有听到哪个本是交情甚好的亲戚着实是经济困难拿不出宴请的红包钱,自愧得过年都不来登门,慢慢断了联系;当然也常听邻里乡亲谈议哪家摆个酒又赚了多少钱了之类的小故事。人情宴请,本是亲朋带着由心祝福前来相贺,红包礼金之类权是对主人家的答谢,是能力所及范围之内给主人家的锦上添花,而碍于面子闲话的旧俗却把本是喜庆的交集相聚变成了攀比的条框,喜宴什么时候开始也演变成了人情往来间的一个债负了。
又重现起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我们家乡是腊肉、糖果大礼包、红包三件套,礼送往来后正月十五后回城,满满两车厢都装不下亲戚们这些礼品,一家老小吃个小半年都吃不完,而后多半扔了垃圾。于这样的俗成传统,我是排斥的。
回到同学小店面,都是她家里的至亲及我们几个好同学,三两桌人围着火盆团坐 简单而可口的饭菜,轻松的话语家常,没有了送红包、返红包返礼品之类的累赘,这顿饭吃得格外香。同学也是在外打拼多年的人,席间我才注意到她在同学微信里说来的都不要打红包,太俗!与此观念一致的好友相聚,甚欢。
临走,我与一众同学约定三章:今年春节,大家还要聚聚但不得发红包,来拜年带点给孩子的书籍和好玩的小礼品即可;聚餐,小酒也可家酿甚好,外面酒店腐败大餐就按人头AA;只聊风月不诉殇。
亲朋好友一聚会,总是爱多吃,吃好喝好玩好,加强我们间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即可,祝福的方式很多种,红包,就不要戴着面子的红衣来染杂亲情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