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爱的老铁:
大家晚上好!我是林中漫步,非常高兴能在这里为大家分享正面管教的基本理念和育儿工具。
上一次,我重点分享了什么是和善而坚定,以及如何做到和善而坚定、了解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今天,我将具体为大家分享一些建立情感链接和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的工具。
首先,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我在做育儿咨询时遇到的一个案例。
一位妈妈看自己上了初中的女儿,依然贪玩。不爱学习,就非常地着急,明里暗里的给女儿施加压力。可女儿不仅依然故我,还有些变本加厉。在家,拒绝和妈妈交流,总是抱着个手机;在学校,总喜欢和班上成绩差的同学在一起,和男生打打闹闹不说,还经常不拉衣服拉链,穿得吊儿郎当。女儿变得爱打扮,提出要穿纱裙,要穿黑色后背带交叉的文胸,有一次,还背着妈妈偷偷化妆。她问我怎么办,可不可以给孩子转学。
我分析:孩子叛逆,不爱学习,首先是女儿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转学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女儿在妈妈这里得不到理解、尊重和认可,找不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所以她就到外边去找;因为无论怎么努力都得不到妈妈的赞赏、尊重和鼓励,索性就放弃努力,开始变得自暴自弃。
我建议这位妈妈为曾经给女儿造成的伤害和困扰道歉,先修复和女儿的关系,先连接再纠正。另外,还告诉了她具体的方法:道歉,请求孩子的原谅,拥抱、倾听和孩子共度一段美好的时光,让女儿感知来自妈妈的爱、相信和重视。
可这位妈妈却听不进去,她问我:“难道不可以采取强制措施么?”
我反问她:“请问,你愿意被采取强制措施吗?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为什么要让孩子去承受,难道只是因为你爱她?”
所以说呀,如果我们没有和孩子建立情感连接,我们就无法积极地影响孩子。
而强制无法建立情感连接,说教、唠叨、指责、打骂也不能。
再说一件我和女儿建立连接的小事。昨天下午放学,女儿回到家,神情气鼓鼓的,还一面说着:“气死了!气死了!”。
我问她:“发生了什么事?”
她告诉我:“别的老师都允许她写完作业再回家,只有英语老师,一到五点半,就要求所有同学集体离校,害我作业都没做完。”
我抱了一下她,说:“你想在学校完成作业再回家的想法是好的,说明你很重视完成作业这件事。老师可能也是想准点下班吧!毕竟你留在学校,他得为你的安全负责。接下来,你想怎么办?”
女儿情绪有所缓和:“还能怎么办,做呗!只是我担心小宝在我旁边,我做不好作业。”
我提议她先吃个苹果,或者喝杯牛奶,先休息一会儿。等吃完饭,我带小宝出去玩。留她一人在家写作业。
女儿同意了。一会儿功夫,她就和小宝开心地玩到了一块儿。
大家看一下,其实我的做法也很简单,就是拥抱、倾听、认可感受、启发式提问和一起解决问题,就和孩子建立感情连接并有效解决了问题。
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和孩子建立情感连接的工具。
第一个工具是:拥抱。
请问在座的爸爸妈妈,你会拥抱自己的孩子吗?会在什么情况下拥抱孩子呢?是在孩子做了什么事,让你特别满意的时候,还是在孩子沮丧难过的时候?你当时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你会在自己情绪不好、孩子也状态不佳的时候,拥抱孩子吗?
我们之前讲过,纠正之前先连接,其中和孩子进行感情连接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拥抱。拥抱代表着我爱你、我接纳你、我愿意理解你、我希望和你一起解决问题。
相对于在孩子巅峰时刻给孩子的拥抱,在孩子伤心、难过、生气、对抗时候,给孩子的拥抱更为重要。
在和孩子沟通不畅,陷入争执的时候,一个拥抱就能让双方感觉到接纳和包容,心情好起来, 状态放松下来,关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情绪。
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当你的孩子发脾气时,要试试请求一个拥抱,对孩子说:“我需要一个拥抱!”
2.如果孩子说不,我们要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感受。并再说一次“我需要一个拥抱。”
3. 如果孩子仍然说不,你要说:“我需要一个拥抱,等你准备好了可以来找我。”然后就走开。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能会令你非常的惊讶。
第二个工具是:倾听
教育孩子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父母们说得太多,而不是太少。他们不知道,在孩子们感觉到自己被倾听之后,他们才会听。
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不听自己说话,却很少有父母真正倾听孩子。相反,他们往往会:
1.被动地反应和纠正。“不要以那种方式和我说话。”“为什么你不能更积极些?”“你不应该有那种感觉。”“为什么你不能变一下呢——更像你的姐姐和哥哥?”
2.解决或解救,也许如果你————,就会————。”例如:“也许如果你更友好一些,你就会拥有更多的朋友。”“我会跟你的老师谈谈。”“不要感到难过。”
当孩子不被倾听时,孩子会通过反叛对过多控制做出反应,以便重新获得他们的一些权力。
榜样最好的老师。要学会成为一位更好的倾听者,你的孩子也将学会倾听,因为他们始终被倾听。
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要注意到,当孩子试图跟你说话时,你是多么经常性地插话、解释、为自己辩解、说教和命令孩子。
2.停止说,只是倾听。问诸如“你能给我举个例子吗?还有吗?”之类的问题。
3.当你的孩子说完后,要问她是否愿意听你说。
4.说完后,要专注于寻求对你和孩子都管用的解决方案。
在此,我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感受。
我知道,其实我以前也是说得太多了。才造成了我和女儿之间的不愉快。
现在女儿在想和我说话时,她会和我做出约定:“妈妈是我找你聊天的,你要做到——。”
我说:“我知道,你说我听。”
当我放下成见,不带评判,专注地倾听女儿时,我们是那样地快乐。女儿感受到了她对于我的重要和来自我的尊重。女儿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我也充分感受到了被信任的力量。
我家小宝说话还不太利索,我每次都示意她:“不急,宝贝儿,慢慢说,妈妈听着呢。”我赞叹她在表达上的每一次进步,她也非常地自信快乐。虽然表达不太好,可一直不缺乏表达的勇气。
人都喜欢被尊重、被重视,被倾听。大人是,孩子也是。
说话不在于多,被听见才是关键。
少即是多。
第三个工具是:认可感受。
认可孩子的感受是建立情感链接的最佳方式之一。一旦孩子们的感受得到认可,并有机会平静下来,他们往往就会愿意接受并考虑新的信念和行为。
比如,你的孩子过来告诉你,他的朋友不想和他一起玩,他很难过。你会怎么安慰她呢?
再比如,你的孩子告诉你,他很讨厌自己的小弟弟,而且很想打他。你会怎么回应他呢?
你会这样说吗?“宝贝,别难过,你还有其他的朋友,而且我也爱你。”
你会这样说吗?“不!你不能讨厌小弟弟,你应该爱她。”
其实当你这样回答的时候,孩子的感受没有得到接纳和认可,沟通的愿望也被阻塞了,他会认为反正爸妈也不懂我,说了也是白说。
那我们应该怎样认可孩子的感受呢?
你可以说:“看得出来,你很难过,当我的朋友不愿意和我玩儿的时候,我也有同样的感受。”
你可以说:“ 我看得出来你很生你小弟的气,他有时就是不那么让人愉快,当我不能让你打他,你可以把自己的感受画出来。”
感受为我们提供有关我们是谁以及什么对自己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孩子们需要知道:他们有任何感受都是可以的,但是行为则是另一回事。感到生气并不意味着可以逃避责任或者打人没关系。感到难过,并非一种永久的状态,而是一种重要的人生经历。
现在请在座的爸爸妈妈们思考一下:在你的孩子伤心、难过、哭的时候,你会怎么说呢?
你会说“看得出你很难过!”,你还是会说“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一点小事就哭鼻子,一点儿也不坚强!”?
当孩子告诉你的感受时,你还会不会说“别那样”、“不值得”、“振作起来!”?
所以说,对孩子的感受保持一种洞察力,真诚地认可孩子的感受,让孩子了解他们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并且从生活的起起伏伏中学习如何平复自己的情绪,并尝试解决问题,这是每一位父母都应该提醒自己去做的事。
第四个工具是:表现出对孩子的信任。
首先,家长需要明确的是,如果你都不能信任孩子,孩子也不会产生对自己的信任。
比如,有的家长,总会认为孩子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孩子会惹麻烦,孩子会犯错误;如果自己不盯着孩子,孩子就不会做作业,就会沉迷于游戏和电视;甚至有的家长会认为,如果不把抽屉锁好,孩子就会偷钱。
他们希望孩子乖,听话、懂事、守规矩,而不是希望孩子探索、学习、尝试,他们抹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孩子变得依赖,形成了“我不行!我不够好!”的个人信念,这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相对于包办、溺爱和娇纵孩子,更难得的是选择信任孩子。
选择信任你的孩子,要允许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允许他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感到失望,允许他们自己处理自己的感受,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孩子学习必备人生技能和社会技能,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现出对孩子的信任,我们需要做到:
1.不要试图控制孩子,不要解救、说教或替孩子解决问题。
2.别再低估你的孩子。
3.要对你和你的孩子更有信心——你们能从错误中学习,并使犯错误变得更有趣。
第五个工具是:特殊时光。
特殊时光是一个非常好用的育儿工具。特殊时光不是简单的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却各做各的事,而是要让孩子明确地知道,特殊时光是他们可以期待的特意为他们定期留出来的特殊的、不被打扰的时间。
在与孩子的特殊时光里,你可以应孩子的要求一起涂鸦、一起做手工、一起做菜,一起看电影,一起聊天等任何可以满足孩子愿望的事情。
特殊时光能够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和重视,会让孩子的内心特别有安全感、特别地踏实。当孩子确确实实知道父母是爱他的,他就不用再反复求证,也不用再寻求过度关注,更不会和父母发生权力之争。
自从有了小宝以后,我和女儿单独相处的时间就非常地少。有一次,吃晚饭时,女儿说:“妈妈,等你一会儿忙完了,和我聊聊天呗!”
我说:“好呀,当然可以。”
女儿接着说:“妈妈,是我主动要求和你聊天,你要……”
我说:“我明白,你说,我听。”
等小宝睡着,我和女儿的卧谈会才正式开始。女儿说了,她在学校里的成就事件和发生在同学之间的趣事,还有她内心很多的疑问。我认真倾听,并仔细作答。
后来我们聊嗨了,还说起了一些在郑州发生的往事。我们说起来她的好伙伴王笑涵、说起了她喜欢的小男生王文正(名字记不得了,好像是这个名)、说起了她弄丢的粉色的飞鸽自行车、说起了她心爱的小屋、说起了她可爱的芭比、说起了她爱穿的我的那条粉色裙子、说起来她的第一次摆摊创业、 说起了她迷路时向路人求助,还有好多的糗事,尴尬事。
后来的模式就变成了我负责说、女儿负责笑,看她在床上笑做一团,我问她:“你怎么不说了?你不想和我聊天啦?”
女儿说:“我现在只有一个要求,我只想让你看着我笑。”
整个聊天过程,超乎寻常地愉快。我以前老觉得在郑州,我们忙于生计,生活漂泊不定,对女儿有很多的忽视。没想到那时的女儿是那么地快乐,拥有那么多美好的回忆。
这就是特殊时光。要父母做到:放下手机、不再想没做完的家务、不再思考工作的事,全身心投入地陪伴孩子。
说完了如何和孩子建立情感连接的工具,接下来我们再说一下如何解决问题的工具。
他们分别是寻求帮助、启发式问题、关注于解决方案和达成约定之后的坚持到底。
先说寻求帮助。
作为家长,我们要明白一件事,告诉孩子他们很能干、他们很棒,是不起作用的,他们必须要有感觉到自己很能干的经历。
在生活中,你会寻求孩子的帮助吗?还是做了一个所谓的“好妈妈”,替孩子包办了一切。
现在我想引用鲁道夫得雷克斯的一句话给妈妈们提个醒。“做‘好’母亲的欲望使她们成了最糟糕的母亲,这些‘好’母亲是美国的悲剧。”
巨婴就是这样养育出来的。
寻求孩子帮助,才有机会让孩子得到锻炼、有机会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快乐、才能形成对自己能力的信念。
对孩子的帮助表示感谢,会让孩子更自信、更快乐、更有归属感和价值感。
即便孩子们一开始拒绝作出贡献,但当他们做到的时候,他们仍然会感觉到能力感和成就感。
其实孩子们从小就有想要帮忙的愿望,早在他们开始会走路和说话的时候就开始了。
因为刚开始我养育大女儿的时候,对她有一些溺爱和包办。导致她做事笨拙、自信不足、缺少参与的意愿。所以我在生下小宝以后,就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我会经常向她寻求帮助。
现在小宝两岁多,她会帮我擦桌子,帮我往菜里放调料。小宝看我扫地,洗衣服,她都会说:“宝宝来!宝宝帮忙!”
她看我做她不熟悉的事,她会问我:“妈妈你干嘛呢?”我就会耐心地讲给她听,给她做示范。据我观察,小宝很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和模仿,做起事情也有模有样。
小宝经常挂在嘴边的就话就是:“我会做什么什么,我很棒。”
向孩子寻求帮助,让孩子体会到做事的快乐,树立“我能行!”的信念,对孩子的一生的成长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再说启发式问题。
和孩子交流时,不光要尊重孩子、还要尊重自己、还要尊重当时的情形。
和孩子交谈时不要预设答案,要尽量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然后就是做好倾听。
比如:发生了什么事?
你认为导致这件事情的原因是什么?
你和其他人对此有什么感受?
你认为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即便孩子做了让你恼火的事,你首先也要做到冷静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批评和说教。
不要试图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因为那是在表明你的观点:孩子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问题或对待烦恼。
当孩子在回答启发式问题的过程中没有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不要主动提出帮助。是要询问孩子的意见:“你需要我帮忙用头脑风暴想出更多可能的办法吗?”
使用启发式问题的前提是:
1.要等你和孩子都平静下来之后,再问启发式问题。
2.要确保你的首要目标是与孩子建立爱的连接。
3.要真正对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好奇。
4.不要预设答案。
5.要运用你的心和内在智慧,问符合当时情景的启发式问题。
再说专注于解决方案。
人们经常会问:“这种行为应该适用于什么样的惩罚?”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惩罚,而是要让孩子为他们的过去已经做过的事情付出代价。
“什么样的方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更好的问题。
教给孩子关注于解决方案,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人生技能。
不管遇到多么严重的情况,都要教孩子迅速理出事情的头绪,找到:问题是什么?解决方案是什么?
抱怨、惩罚、责备于事无补,关注于解决方案,则有可能扭转事情的局面。
我们需要做的是:
1.确定问题所在。
2.通过头脑风暴想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
3.选择一个对每个人都管用的方案。
4.将这个方案试行一个星期。
5.一个星期后评估,如果方案不管用,从头开始。
最后分享非常关键的工具:达成约定之后的坚持到底。
有时,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和优秀品质,需要我们扮演一个“坏人”,比如达成约定之后的坚持到底。
为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会定期举行家庭会议,用头脑风暴的形式想出解决方案,并达成约定。为了保证约定顺利执行,我们对一个具体的期限达成一致。
但如果没有达成约定之后的坚持到底,就会有很多的约定半途而废、不能执行。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也不是我们召开家庭会议的初衷。
我知道,会有很多的父母会对孩子的执行力感到无能为力。他们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不管用的做法,比如抱怨、唠叨、惩罚、说教,而不是花时间和努力,和善而坚定的将约定坚持到底。
在达成约定后坚持到底,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执行力、讲诚信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还会形成孩子对自己能力的强烈信念。越自律,越自由,就是这个道理。
那我们该如何坚持到底呢?
1.要让你的话简洁明了:“我注意到你没有把衣服放到洗衣篮里,请你现在去做。”
2.如果孩子反对,就问:“我们的约定是什么?”
3.如果孩子继续反对,就闭上你的嘴巴,用非语言沟通,指指你的手表,带着“想得美”的表情,会意的微笑,给孩子一个拥抱,然后再次指指你的手表。
4.当你的孩子做出让步并遵守约定时(如果你重复步骤三的时间足够长,他或她就会让步),要说:“谢谢你遵守我们的约定。”
父母们们需要明白的是:
1.孩子不会自觉地把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放到优先位置。
2.如果孩子们有责任感,他们或许就不需要父母了;而他们至少在18岁之前都需要父母。
3.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方式提醒并坚持到底,是比唠叨更容易、更有效的做法。
到此为止,我的分享也接近尾声了,最后做一下总结:如果父母能够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养育孩子、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正确对待孩子犯错误、和孩子做好情感连接、专注于解决问题,就一定能培养出一个具有优良品质和人生技能的孩子。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各位老铁的聆听,感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