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人,是为善读书者。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
——【明】陆绍珩《醉古堂剑扫》
说到“人生有书可读”,清朝顺治年间,官至文林郎的甘肃人王了望曾写过一副中堂:“衣可无,食可无,书一日不可无;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清代诗人萧抡谓在《读书有所见作》一诗中写道:“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这些忠告人们热爱读书的佳句广为后世传颂。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说得更直截了当:“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看来有书可读是必须的,宋太宗赵光义说“开卷有益”,英国大学者培根则十分精当地指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所以我个人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些适合自己的书,虽不至于像南北朝时的李谧想的那样“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但也应追求明代左光斗书斋对联“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所写的那种情致。
至于“有暇能读”,自古以来就是个难题。《先正格言》中说:待有余而后济人,必无济人之日;待有暇而后读书,必无读书之时。人们之所以无暇读书,是因为在忙读书以外的事。正如周华健在歌曲《忙与盲》中所唱的一样:许多的电话在响/许多的事要备忘/许多的门与抽屉/开了又关/关了又开如此的慌张/我来来往往/我匆匆忙忙/从一个方向到另一个方向……是的,人们忙着玩、忙着运动、忙着恋爱、忙着找工作、忙着网恋、忙着看球赛、忙着考试……你说,哪还有时间读书呢?
不过话说回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讲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民国年间,湖北崇阳一位名叫熊伯伊的老中医,曾作《四季读书歌》一首: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寸阴分阳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
夏读书,日正长,打开书,喜洋洋,田野勤耕桑麻秀,灯下苦读声朗朗。荷花池畔风光好,芭蕉树下气候凉。农村四月闲人少,勤学苦功把名扬。
秋读书,玉露凉。钻科研,写文章。晨钟暮鼓催人急,燕去雁来促我忙。菊烂疏篱情寂寞,枫红曲岸事彷徨。千金一刻莫虚度,老大无成空自伤。
冬读书,年去忙。翻古典,细思量。挂角负薪称李密,囊萤映雪有孙康。围炉向火好勤读,踏雪寻梅莫乱逛。丈夫欲遂平生志,一载寒窗一举汤。
看了这首《四季读书歌》,我不禁想到了宋代无门和尚曾经做过的那首《颂》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但我觉得若用在读书上,后两句应该再改一下,“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读书好时节。”
再说“有资能读”,说通俗点就是“有钱买书”。如今,对于大家来说,几乎不存在“买得起,买不起”的问题,而只是“愿意买,不愿买”的问题。古人说:“有钱多买书,有地多栽竹”,有道是居虽简陋,有书则香。又说:“积钱积谷不如积德,买田买地不如买书。”由此看来,在买书的问题上,古人有着足够的认识,甚至于为买书不惜节衣缩食乃至散尽家财。
在买书方面,鲁迅先生堪称我们的楷模。据《鲁迅日记》二十四年的书账详细记载,他平生购置并收藏了九千六百多册书籍和六千九百多张古文物拓片,计一万六千五百件图书,共耗资一万三千多银圆,价值约合今人民币五十二万元。
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似鲁迅先生这般爱书,难怪有网友写诗慨叹:“笑倒爱书无钱买,有钱男女不买书。”
读过几本书之后,最难做的还是“涵养之如不识字人”。古人讽刺那些用书来伪饰自己的人,说他们“取二三诗文务求滚瓜,铭三五散句惟求烂熟,生吞活剥,断章取义,开口必曰之乎,凡言必谓者也,皮囊外曰文化人,内实盗娼之属,无非丑婆娘施了亮艳脂粉,益丑而又可怖也!”真可谓一针见血、入骨三分。
果真做到了“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人”,那么“展一卷书,神与之交,气与之合,魄附其上,而魂游其中,至掩卷仍如梦如冥,大汗淋漓,口存余香,乐至醍醐灌顶,物我两忘”这种读书的朴素之福、闲适之福、淡雅之福、平常之福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了,世间还有什么能大过这种清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