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把我过去三五年的时光重新走过了一遍。从这个标准上,我想,我其实算是一个创业者。
于是,我有一种很深的感受。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不知不觉或多或少的都运中了这些知识和技能,不同的是,樊登提取出来了,赋予他理论的高度。而我,跟着他的理论去回顾的时候,才察觉到这些行为和方式是值得总结,并上升到理论的。
开篇 : 发现低风险创业的机会
我应该算是第一批豆瓣建立书评小站的人。那个时候,我是一个二线城市国营企业里的小小工作人员,标准的“月光族”,因为住家里,吃穿用啥的不需要自己太操心,工作上也处于清闲的状态,我喜好读书,所以在豆瓣上写书评,时间久了,认识的编辑比较多,找我约书评的人也挺多。慢慢的让我推荐约书评的人也听我。我意识到自己成了编辑和书评人之间的一个桥梁。
我有了一个想法。想把自己的这个桥梁建立成一个实体的东西,都双方都互利。我像一个小学生请教老师的心态去咨询了当时自己比较崇拜的豆瓣红人,有人说可以,有人说不可以。于是这些建议都没有意义了。最关键的是,我想做。
我就开始一点一点去着手,在豆瓣上建立一个小站。她的名字叫做:书评人俱乐部。
如果15年左右混豆瓣的人,大体是知道这个小站的。后来被关闭了。这不是我想说的重点。我想表达是,樊登提出来的,发现低风险创业的机会来自于:抱怨、洞察和体验。
如果你身边的人跟你抱怨的时候,你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有没有可能从这个抱怨中找到未来发展的路。能想到解决方案自然最好,实在想不到也没有关系,起码你锻炼了自己的商业嗅觉和思维能力。
最典型的共享单车的兴起,就是源于那种公交+地铁之后,到公司最后一公里路的抱怨而产生的。
我想,我很难从这个地方,找到创业的idea了。因为我很有意识的规避喜欢抱怨的人,我甚至常常在笔记本们记录“无抱怨日”,当我一个月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时,我会给予自己很大的奖励。这是我修行的一个方面,我并不想做改变。
我当初建立小站的想法,更多的是源于樊登说的第二种,洞察。并不是说我有多强的洞察能力,而是有时候一些idea好像就是送上门来的,你但凡有一点脑子,都能想到。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洞察不是 那么玄妙的事,当事件发生,你需要去解决时,商机或者说想法自然而然的就会出来了。所以,与其去提高自己的洞察力,不如让自己多去尝试,多去做,在尝试和做的过程中,很多的轨迹,商机,变数都会产生。很多的东西,就随缘而来了。
樊登说的第三个是体验,建立小站的初期,我是比较专注这一块的。比如我总是会和那些约书评的人沟通,询问她的感受,需求和不满,然后试图去改进。也会和编辑对话,去了解编辑关注的点,不断的去提高自己的服务。
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这一步应该是和樊登《低风险创业》中第三部分吻合的。
书评人俱乐部这样的小站门槛很低。只要认识几个编辑,认识几个书评人,建个小站就可以了。如何才能让自己做的与众不同?很难。你今天有个想法出来,思维了好几天,一阵子后做出来了,立马就可以被copy。因为没有资金,没有技术人员。那个时候,我能想到的就只是服务。
在这里,樊登没有说核心竞争力,他用的是一个词:秘密。但我看完这章节之后,觉得这两个词是可以画等号的。(也不知道自己理解的是否有误,如果有一天,我能亲自见到本人,我会问这个事。)他在书里是这样定义秘密的:你能做,别人即便知道了也做不了,或者就算做出来,也跟你的不一样,这就是秘密。如果一个公司没有秘密,就没有护城河,就会时刻处于危险境地,谁想来“抢”都行。
我的小站,在当时来说,还算是比较不错的吧。至少我自己是比较满意的。
我经过思考之后,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定位为服务。我就是一个服务的人,我的团队就是服务的团队。服务编辑和书评人,让他们都能在我这里得到自己想要的。我开始圈粉。在我还不知道什么是“粉丝经济”的时候,我已经在做这个事了。我把编辑圈在一起,又把书评人圈在一起。后来,我受益于这时的圈粉。用书里的话说,这成了我的反脆弱步骤结构。
接着往下说,樊登说,作为一个创业不可不知的六种好秘密:(1)资源;(2)科技;(3)运营能力;(4)品牌口碑;(5)价格;(6)用户。
针对这个,我想说,我有第一,慢慢积累了第三和第四,也有第五,后来也有了第六。我从来缺乏的就是科技吧。所以,后来,豆瓣一不高兴,整改,我的小站一夜之间从此销声匿迹了。
有一个是需要我借鉴的:超越竞争的“十倍好”原则。--要么不做,要做就要比同行做的十倍还好。
转型: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我的小站具体是那一年的那一月被关闭的,我不知道了。因为在这件事发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就一直在做努力,在转型。用书里的话说,就是黑天鹅事件。他这样定义黑天鹅事件,具备三个特性:1、意外但必然性;2、冲击性;3、事后可预测性。
关闭小站是找有信号的。我收到过豆瓣的告知书,也看到过身边同行小站被关闭,我很有自知之明,我凭什么认为自己就能避免这一场“滔天大难”呢?所以我早早的就转移了我的核心竞争力。得益于我的服务,我圈了很多粉,和有了比较丰富的运营能力,所以预测到我终将没有自主权的时候,我把我的粉丝群引流到了微博平台。我从一个只有1千粉丝的微博做到了接近97万粉丝的平台。(当然,也可能有很多的僵尸粉,但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我没有买过一个粉。)
服务造就了“粉丝经济”,引流 还算成功。但豆瓣的项目也没有被放弃。中国人有顽强的生命力。相信我,“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是老祖宗的文化,我们一代又一代人都完美的继承了。此处不多说。。。。。
回到书上。所以,反脆弱是樊登第四部分的内容。就是这个意思吧:兄弟,我们无法预测未来,所以为了降低风险,咱们要把鸡蛋放在很多个篮子里,这个篮子丢了,没事,咱还有另外的。
脆弱与反脆弱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你有没有可选性。只要有选择的余地,就具备了反脆弱的能力;一旦失去了选择权,你的公司就是一家十分脆弱的公司。
我想,我是个幸运的人。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事件。有一次,同样被关闭小站的人(我暂且亲切的称呼同行吧)她说,豆瓣还是爱你的。
我说:为啥你这么认为?
她说,毕竟你是关闭的最晚的那一批小站。
我说:今天杀死你和昨天杀死你,有区别?
她说,有啊。这表明爱你吧。
我是不能太懂得这个逻辑啦。
这里要补充一个点:创业的第一步在于你想为这个社会解决什么问题,而不在于你会什么,有哪方面的能力。即便你什么都不会,只要找到一个又大、又痛的问题,努力去学习、去提升自我,你就都能学得会。
如果没有我前面的那一段路,我会觉得樊登上面那话说的就是忽悠人的,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我知道,那是真实的,是走过了那些路的人,真实的感受。
想当年,我也是个豆瓣是啥都不知道的人,只是爱好读书为了打发时间的人,为了一个所谓的“问题”即解决 编辑和书评人之间信息不互通的问题,而走上了一段刻苦求学的人生之路。其求学精神,其努力程度比十年寒窗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高潮:守业更比从创业难
团队很重要。任何一个创业的人,都会有这个共识。管理能力也很重要,任何一个做管理的人都能同意。但很多人却很难去做好。
没有任何事是只有特定的人才方可做到的,只要有一个人能做到,全世界的人应该都能做到,差别只在于努力程度的不同。所以我对自己,对我身边的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自助者,天助。
公司的管理,这是樊登的第五章内容。这个章节的内容,是我目前阶段要学习的。我囤积了大量的管理类的、带团队的、心理类的、营销类的、思考类的书。只有在需要用的时候,你才会对这些方面的知识如饥食渴。我现在看一本书,手边一定会准备一张纸和一只笔。笔嘛,我喜欢边看书边标注重点,所以,我看书的时候手里从来不缺笔,但我准备的纸是为了记录书名。
在看类似管理、心理、创业等这一类实用性书籍的时候,尤其是作者本人著作的书,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文章里提及到很多的解决方法或者灵盖来自于看过的哪一本书,所以,我总是会追根溯源的去找到那些书来看。最夸张的是,有一次我看一本创业类的书,记录了70多本书,我也是一本一本记录下来,找出来看。
OK,我又跑题了。在书里,樊登说:“亲爱的创业者,你一定要弄清楚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你不是警察,整天负责维护治安;你也不是消防员,忙着查缺补漏,给各方救火,更不是保姆,需要手把手指导员工每件事应该怎么去做。你只是一个帮忙的,在守住原则和底线的大前提下,帮他们分析结果,为他们提供思路。”
很显然,我觉得我是警察,我也是消防员,我还是保姆。所以我心力交瘁。我觉得我也是懂得放权的人啊,为什么呢?在后面,我找到了一些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
第一个:对自己的团队成员“因材施教”。刚开始加入团队的人,要做指令型的人,有人能细致周到第告诉他:需要去做哪些事情,绝对不能做哪些事情。
我通常的做法是:我给你这个事,然后好了你去做吧。你做错了,于是我给你指出来,你做的离谱了,我就生气,觉得,这种错误怎么你都能犯呢?
后来我碰壁了才知道:你理所当然以为的事,别人并不那么以为。所以你怎么能在没有告诉他怎么做,反过来还指责别人做的不对呢。为此,我曾经向我的团队成员深刻的道歉过。然后,我就把每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作为我的重点,我的责任。
所以,相对比樊登的这个点,我想我有一些做的还是可以的地方,但还是需要改进。他是这样说的:创业者应该让每个员工都思考一个问题:“你不会永远留在这个团队里,有朝一日,当你决定要离开时,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实际上在帮助员工寻找自己的职业目标,一旦员工明确了自己的发展防线,你便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她进行培养,给她充足的成长空间和良好的成长环境,并明确的告诉她:很好,我可以培养你,但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可能需要出差、学习、加班,甚至牺牲一些个人时间。我会努力为你创造进步机会,会送你去参加各种培训,辅导你、指正你、将经验传输给你。只要你拥有了终身学习的成长型思维,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
我在很努力的,陪着我的团队一起成长,会努力的让自己去帮助他们成长,我希望未来,我能在更多的方面帮助到他们。
但有一个地方我是很欠缺的,那就是“当你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人的善意时,你遇到好员工的机会就会比较多,好员工都是被你激发出来的,因此你得到的回报就会比较高,你会更愿意信任和培养员工,这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循环。”
仅仅懂得授权,但但去相信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去激发员工,这还是需要进步的地方。
指令型、教练型、支持型、授权型。我的团队里,那些人分别属于什么类型,我具体的应该用何种的方式与他们沟通。告知、讨论?还是提问?还是观察?这些都是学问,需要我去继续努力的学习。
未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我跳过书的第六章、第七章,回到第一章。在这里樊登给了创业者几个忠告,第一个是经营好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我很认可。我就不说那些文绉绉的,就是前方要打仗,后方你一定要粮草充足,朝廷你一定要支持我,集全国之力去打仗。这样仗才能打赢。所以,话粗糙,但理不糙。第二个忠告是,自己的性格。创业应该是一件让人觉得愉快的事,是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也是人生的修炼。
我的层次更明显,还不能达到。但是人生的修炼嘛。我还有足够的时间来提升。但还有一句话:不挣钱的时候,是你修炼的最快的时候。
我还是希望,我慢慢修炼吧。
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内容,是作为一个创业者不可避免的,品牌、营销、技术等各种让事业逐渐增大的方式和思维方法。这是我在一直致力于摸索的。这条路上,我将继续努力。
最后用书的最后一句话激励自己,也激励所有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期待的你:唯一限制我们的,是我们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