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一词是我们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但什么是“应该”、为什么“应该”倒似乎少有去想过。在《说文解字》里,应,当也;该,军中约也。军中约,实际也就是“当也”,不同在于它是人为规定的,而应之“当也”,是众生均认同的自然法理。“应该”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情理上,道义上必然或必须如此”,近语词有“应当”、“本该”等。
生活中,经常别人以为的应该而自己不知,或自己认定的应该而别人却不以为然,常常因这些而烦恼。“你都上大学了,怎么还不能体惜父母的辛苦?”、“你都来公司半年了,怎么这个都不会做?”、“你都是当爸爸的人了,怎么还玩游戏?”、“这个这么简单,你怎么都不会用?”……所有这些质问后面都有一个“应该”,而且似乎这些“应该”跟年龄或时间直接关联的,有个临界点,像闹钟修似的,时间一到就响铃。翻译上面的话“上大学了就应该体惜父母的辛苦”、“来公司半年后应该会做这个工作”、“当爸爸后就应该不再玩游戏”、“简单就应该会使用”,但果真应该如此吗?
现在,子女在城市里打拼,父母留在老家的情况很多。电商方便,子女给父母买东西一般是直接在网上买。前段时间朋友H在网上给他母亲买了一个电蒸锅,但一个多月后的一次打电话知道,电蒸锅还没用。H有些生气,觉得电蒸锅很简单使用,当时也是因为母亲说要用才买的,但竟然一个多月了都不用,当时在电话里便责怪起来。再后来H才知道,原来母亲年老眼花,而不巧老花眼镜摔坏了,看不清电蒸锅上的字,且看到电蒸锅上的按钮有好几个,于是不敢去试。
有一个朋友,原先在一家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最近跳槽去了一家大型私营公司,但没多久就各种吐槽,因为新东家跟预期差别有点大,更重要是直接领导经常让人很无语。跳槽那会,这个朋友也是拿到好几个offer,薪资方面都基本一样,最终选定那家大公司,心想岗位在集团总部,“应该”比较规范和比较能学东西,结果去了才发现大相径庭,已经安排好的事业部的年度预算评审会,因为老板(把董事长叫老板)的行程有变,说改就改;总裁亲签发的授权管理制度,任何审批都放在OA,但别人照旧给他递纸质的审批单,他照批不误,但没有反馈对应的部门,最后扯皮时才说总裁先前“恩准例外”……后悔当初没先摸个底,凭着“应该”的美好愿望落个后悔。
邻里家小孩今天3岁多了,邻里教他数字123,还有简单的算术如1+1=2。偶尔看到邻里痛苦万分,因为孩子似懂非懂,一会懂不会不懂,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这么简单、直观,为什么有的孩子好像不能理解呢。但反过来说,我们记得自己3岁时的情形吗?3岁的孩子,他是怎么看世界的。他对父母用语言描述的东西,理解起来的方式是我们现在这样吗?或者说跟我们听老外讲英文那样,一部分是听力,更多是结合对方表情、手势、背景信息去猜测呢?
十几岁的时候,家里来客人了,父母总要我一起来招呼客人,特别是沏茶倒茶,通常客人会赞许“懂事”。那会是极其不愿意,客人又不认识,又不知道他们在讨论什么,当然也不关心(不如关心电视剧的情节),在旁陪坐好尴尬好无聊,默念客人赶紧走。当自己为人父母,要孩子学书法学舞蹈,多学一些才艺,将来肯定有用,总之替他们把未来生活所需、解决问题所具备的能力条件很早就开始准备。实际上我们是从“应该”去考虑的。
自己当年除了高考的文化课学的好之外,什么唱歌跳舞打游戏一概不会,上大学了发现自己跟别人没有共同话题;当年就是不珍惜机会、不爱学习,最后没有上大学,现在只能做蓝领,每天风吹日晒……因为自己有切肤之痛,所以给孩子都提前规划好了,只要他配合,未来一一帆风顺、前途一片光明,但怎么孩子不懂“良苦用心”呢?他应该懂啊。在我们的内心里,这些是为孩子考虑的,不是为了自己。
不难看出,“应该”思维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考虑别人,是把自己认为初衷是好、站得住脚的想法加在别人身上,不想重现错误、再走弯路、错失机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