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地说,我的初中生活,就是两个词的组合:合群与矛盾。也许很多人都经历过这种心态吧,后来才慢慢地学会独立思考,成长。
我和我的两个“好基友”是在开学之前的军训中认识的。因为军训时便在一起训练玩耍,于是自然而然地在上学时也玩在一起了。刚上初中的我们内心都有些小叛逆,喜欢做些事情夸张的事情吸引别人注意。这时的我们每天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友谊进展神速。于是后来,我们就成为了班上著名的“三人帮”。
我们吃饭在一起,上厕所也要一起去,上学放学也要在一起。似乎是一个“连体婴”。我们日夜刷着当时流行的微博,转发各种关于友谊爱情的心灵鸡汤,写着各种矫情的话,发布各种刻意摘抄的歌词……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我们的友谊越来越深厚。
我们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极少与圈子外的世界打交道。所以一旦圈子里的某两个人不在了,剩下的一个人就会显得特别尴尬与寂寞,没有办法与其他同学搭上话,因为从前不曾关注过这些同学。因为害怕这种寂寞,所以更加无法离开这个圈子。久而久之,似乎掉进了死循环:我们越来越在意对方的感受,深怕自己一不小心做错了事情,就会被排斥出这个圈子,变成“无依无靠”的那一个人。
而我,到后来,则常常徘徊在“到底是退出还是继续这份友情”的矛盾之中,因为我们的“玩闹”,似乎越来越出格了。
我们习惯了一打铃下课就到教室外面聊天,这倒没什么,我反而觉得这还挺好的,学生嘛,总要学会劳逸结合。因为我不能接受一堂课40分钟再加上老师拖堂,坐的屁股都痛了,下课还要坐在座位上学习。因为有朋友的陪伴,所以在那个几乎全体同学一下课都乖乖坐在教室里,或学习或睡觉的班中,我们的行为倒也不会显得太“另类”。
但关键是,我们每堂课几乎都是踩着点进教室门口。有的老师很尽职,还没到正铃响就已经站在讲台上课了,这时我们的出现就好像是迟到了,这让我们极为尴尬。
当然了,也许“尴尬”的只是我。因为我从小被贴上“太老实”的标签,在老师家长眼中就是“乖乖女”,在同学眼中就是“文静又善良”的好同学。虽然有时我并不这么喜欢这个称号。
上课“踩点到”,在课堂上就更加离谱了。我们三个那时上课话特别多,经常凑在一起说话。一方面,自己确实是话多。另一方面,你懂得,为了所谓的“合群”。为了这事儿,没少挨老师家长批评,写检讨。
说真的,我没有办法心安理得地做一些超出了底线的事情。但这种想改变现状但又害怕孤独的矛盾,实在让我无所适从。
后来上了高中,我遇到了新的同学,我也慢慢地从初中的那个矛盾的阴影里走出来了。因为是一个新的开始,所以我要学着去改变过去的自己。我告诉自己,有朋友陪伴固然好,在没有的时候,也要习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洗手间,一个人安静地在教室里看书,一个人在教室外远眺。
我一直这么坚持下去,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与可以自主掌控的时间。这时的我才发现,原来初中时的“合群”心理,已经让我将大把的时间浪费在建筑所谓的“一起去做什么”上面。
现在想想,当年那种“因为害怕被孤立”的心态,使得我们三个与班上其他同学之间,划了重重的一条分界线,似乎并没有好到哪里。而我们为了维持这段友谊,不断低声下气地讨好,将自己所有的个性都隐藏起来,努力地做一个“合群”的人。真的太傻了。
只能说,当时还小,在乎的都是别人的看法。总觉得如果因为自己太有个性而被孤立了,就像是天塌下来一样。在那个年纪,友情似乎就是一切。
虽然很想嘲笑一下当时的自己,但想一想,也许这就是成长吧。所以我释怀了。
之后的之后,我都会告诉自己,朋友是让你成长的群体,而不是让你堕落的群体。如果你一旦发现自己的朋友圈会让你生活的不开心,让你讨好地活着,证明她们不适合你。倒不如早些放手,寻找更好的陪伴。莫一再拖延,到最后被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