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墓竹简中有一篇名为《鲁穆公问子思》的文章,文中的观点可以说非常具有颠覆性。子思是孔子之孙,孟子曾受业于子思(一说为受业于子思门人)。
全文如下:
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曰:“乡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前面大意是说:鲁穆公问子思什么叫忠臣,子思回答说“不断指出君主的错误就是忠臣”。鲁穆公不高兴,作个揖走了。
请注意,这不是在与人讨论问题,而是与君主对答。后来孟子就很有子思的遗风,说「君视民为草芥,民视君为寇仇」,说「威武不能屈」,所以历代君主都很讨厌孟子。
现在的人见孔子说「君君臣臣」就以为孔子宣扬绝对服从(宣扬绝对服从的是法家),其实「君君臣臣」的意思是「君仁臣义」、各司其职。君不仁,臣当然也不必义,应该离他而去。况且孔子的时代与子思的时代不同,所以对君主的态度也有不同。圣人处世不是按条条框框来的,而是根据环境的不同而随缘处之,所以叫「时中」(随时变易的中庸)。
儒家是理想主义者,其理想就是「天下为公」。无论是孔子之时,还是后世儒者,大都秉承了这一传统。虽然一时被人视为迂腐(孔子就曾经被学生说迂腐),但其精神传承至今。子思对「忠臣」的理解,自然是孔门家法,放在今天,公民都有参政议政的权力,我们也许可以说「不断批评政府的公民就是忠于国家和人民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