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这本书,太多的人,都需要好好看看。
《人生的智慧》,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在年老的时候写的,时间是1850年。看起来,距今已经168个年头了,读起来,一点也没有隔阂,就像一位智者,优雅地给我们讲,昨天的故事,回忆人生的点点滴滴。
叔本华说,这本书是基于“幸福论”写的,也就是怎么幸福地度过这一生。他说,幸福,不是要有多少快乐,而是减少多少痛苦。为什么呢?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当你得到某样东西的时候,快乐就转瞬即逝,继而无聊透顶,无聊就是痛苦。当你得不到某样东西的时候,还是要痛苦,这个是失去的痛苦,而且是比得到更大的痛苦。既然得到也痛苦,失去也痛苦,那就少失去,少得到,就减少了痛苦。
叔本华说,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是意欲,也有的译作意志。具体上,自己把握其中的玄妙。意欲,是人的本性、本质,是不能改变的,是主体。意欲包含在人自身拥有里面,是指导人、约束人、幸福人的根本力量。人拥有的,有三大组成,分别是自身,自身占有物,和社会关系(人所显示的样子)。人所能控制的,主要是自身,和自身占有物在自身的认识下的活动,社会关系更是明确受自身管辖。自身具有根本的、彻底的控制自身占有物和社会关系的本质力量。说的直白些,就是唯心论。人的幸福,来源于意欲的的平静和安详。占有物和人所显示的样子,是干扰意欲平静的,是对幸福无益的、有害的。人的幸福是内在的,是智慧的,是充满内循环的快乐的。因为外在的自身占有物和社会关系,总是试图讨好、改变、扭曲意欲本身,会造成空虚、寂寞、无聊,这就是痛苦的根源。
怎样才能幸福呢?叔本华说,要幸福,就要能孤身自处,有闲暇。也就是不为外物所迷,所惑,所纠,所绊。要有丰富的内在思想,要身体健康,要致力于提升认识力,提高自身的品德认识、修养。要充实自身的思想内涵,不要让思想匮乏。要能忍受孤独,孤独是很好的朋友,不是敌人。认真对待孤独这件事,很重要,能忍受孤独的人,才是思想丰富的人,是不匮乏的人,是能自我幸福的人。
关于财产这件事,叔本华说,财产是幸福所需要的,但绝不是必要的。财产分三类,满足生存的,满足性欲的,和满足虚荣的、炫耀的。对于生存的必要,是要留备的,短缺是对幸福不利的。至于满足性欲的和夸耀的,那是没必要要兴师动众的,在这两方面辛勤劳作、争夺,是不利于幸福,跟幸福的原旨背道而驰的。在财富里面,叔本华探讨了财产的挣取,和财产的保护问题。估计会令很多人感兴趣的。
人的表象,即人表现在外在的形象,包括名誉、地位和名声等。在此,叔本华着重讨论了名誉、地位和名声的关系,着实相当精彩。特别提出,骑士荣誉的虚伪性和危害性,并提出,要坚决消灭教会支持的骑士荣誉。指出,名誉是不用挣得,保持就好;名声是需要维护的;地位基本是无关紧要的。不过,在某些有关社会、国家的特定职位,叔本华的形象要求,普遍要高于一般民众。在讨论人的表象时,指出人类的荣誉感,是人类的愚蠢,生出三根芽条:好胜,虚荣和骄傲,并对此三根芽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在文中,对女性荣誉和男性荣誉,进行了由表及里的剖析。最终,通过一系列的举例和比较,得出结论,外在的形象,是可有可无的,是对幸福的干扰。要幸福,就要摒弃无用的外在形象,最好是离群寡居。外在多,对幸福是损害,是要越少越好,即少即是多。
进入到幸福的方法论,叔本华主要列举三大条,一是人们对待自己的态度,二是对待他人的态度,三是对待命运和世事发展的态度。
对待自己,重要的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提高自己,心中有数,在关注现在和计划未来之间保持平衡。因为所有快乐,本质都是否定的,痛苦才是肯定的。快乐不是寻找的,快乐是减少、甚至没有痛苦。幸福是要经过严肃、认真,长时间的思考得来的。幸福是要求少,对快乐不追逐,是让内心平和、安宁。一个人要幸福,要勇于孤独,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叔本华在此,大肆赞扬孤独的好,孤独的美。提出孤独是好的,要做精神的贵族,不嫉妒,要缩小视野,要牢记幸福的目的,要节制,要健身,要学习概念。
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理解规则,使用好规则。叔本华说,在这件事上,要有预见力,要觉察,要交高贵的朋友,对朋友要分门别类,要仔细分辨,要进退有据,要学会评估。要明确地知道,人的本性,是无法改变的,是根深蒂固的。对他人,要掌握交往的规律,不触及规范,不造作,不强求,自己要常自省,要对朋友充满同情心,要真诚,不冒犯,要诚实,要保持良好的礼节,要有见解,要不随便批判,不得罪人,要平和地表达,适当地自我赞扬。不说谎话,保护好隐私,少说话,不计较小的损失,不怀敌意,不冷血,不热血,不刻意强调。
对待命运和世事的发展,要秉持人都是一样的,只是各有差别。世上存在三种力,明智、力量和运气。叔本华相信,运气非常重要的。在内在的需要和冲动下,要遵循既定的原则,牢记时间的作用,要估计困难,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要有理有据,要勇于承担,敢想敢干。
在准备结束《人生的智慧》一书时,叔本华粗略地总结了人生的三个阶段,童年期、青年期和老年期。分析了,人在这三个时期,不同的时期对应不同的境遇,得出不同的结论。童年是快乐的,关系少,眼界窄,干扰少。青年期,性欲等作用下,人活跃,容易陷于图像的诱惑,冲动、易动、易怒,活力多,应该认真搜集材料。如果不是认真发展认识力,到头来将导致认识狭隘,内心空虚,非常容易无聊,一生将一直痛苦,没有幸福的关照。老年,是值得幸运的,各种需要减少了,情欲几乎消失了,人更容易精于关照内心世界,发展处高尚的、丰富的内心世界。青年直观,老年思想。青年生活,老年等待死亡。童年是永恒的漫长,死亡是永恒的等待。老年,要不惮于死亡。死亡,要轻巧,像一个梦一样,悄无声息地降临,这是对老人最好的恩赐。
全书到此结束。
《人生的智慧》这本书的内容,按照顺序,基本就是上面这些内容。叔本华,在书中,可谓是娓娓道来,举重若轻。内容翔实,证据确凿,举例恰当,讲诉平顺,没有激烈,没有言辞剧烈,完全按照叔本华自己的哲学,在点点滴滴地进行。抛却叔本华的唯意志论,这是唯心论的一种,叔本华在人生智慧里面的智慧,真的是句句实话,毫不掺假,甚至有点苦口婆心。
要说一本书,有没有用,首先要看内容实际不实际,有没有有别于历史的东西。叔本华作为非理性主义的开先河者,旗帜鲜明的反对乐观的、理想主义的理性主义,在这点上,是相当中肯的。叔本华非常强调人自身的本能和自身所特有性格,一直说这些是构成一个人的固定不变的东西,对智力表现出普遍的蔑视。智力不能代表智慧,甚至智力用在你争我夺,尔虞我诈上,是对智慧的伤害,是智慧的反面。这在当今非理性研究,已经是一股风潮下,叔本华的认知,在当时来说,是很先进的。如今看来,叔本华也是很有开创性的,普通大众,如果不是研究哲学的,对自己和身外之物,估计也是分不清楚的,以为都是一回事。再就是,现代人特别喜欢拿智商说事,这点对那些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人,不善于社交的,是很有家庭、学校、社会压力的。叔本华的分析,对现在的社会,是很有关照的。要是跟中国的哲学对焦,古代的“求助于心,不假外求”很是相像。不过,现代人,已经忘记有心这回事了,只求诸于外,以求得内心的平静、安详。这反而走向了反面,这也是现代娱乐业如此发达的缘故,因为,人们内心闹哄哄的,无聊至极,需要喧嚣来填满,来躲避孤独。用叔本华的话说,谁要是不热爱孤独,那他就是不热爱自由。
其次,要看,内容是不是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能不能看得懂。这点上,许多人可能觉得,书写出来,不就是让人能看懂的么。不完全这样,历史上有许多谜一样的书,普通人是读不了的,读不顺的,读不明白的,这不是笑话谁,因为面对的读者群不一样。《人生的智慧》,使用了比较普通的语言,没有诘屈聱牙,没有故弄玄虚,没有高大上。不管是细致的推理,还是高深的名词解释,尽量使用了普通的文字,使用了人们日常易懂的语言,和人们习以为常的故事、格言、诗歌等,理解起来,一点也不费劲。读后,却是回味无穷,越琢磨越有味道,越觉得有道理,越觉得对现实有着有力的,切实的,不容置疑的指导意义、教育意义。叔本华,跟春秋时代的孔子,有着很好的呼应。两个人都不装屄,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很少使用怪力乱神,也没有玄妙传奇。无论讲什么,都是一字一句,加以解释,解释并不觉得啰嗦,反而增强了文字的可信度。大段大段的论述,平凡,亲民,完全就是一位老者,跟后辈们,讲诉一生的智慧,将自己的经验传授于后辈。叔本华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这多直接,又不强迫。语言艺术的平淡无华,更增添了叔本华的智慧的光芒。
一本书,能不能流传下来,能不能流传很久,这是对一本书和作者的最高的奖赏。《人生的智慧》,经过岁月的琢磨,经过时间的沉淀,现在比当年出版,不知道要火爆多少,是人生的、生活的必读书目之一,是关于智慧的最好的阐述的书之一。叔本华在书中也说,不重复前人说过的话,尽量出原创,在<建议和格言>中,基本也遵循了自己的说法,从相当新颖的角度,来给读者想办法,出主意,并尽量和顺,仅这一项就足足有53小节之多,研究多么细致,建议多么巧妙,对现实多么关照,结合多么紧密。在重点的地方,加了许多的推论和证据,恐怕读者不明白,吃不透,拿不准。始终坚持告诉读者,叔本华自己的观点,并遵从前人研究的成果,古今对照,因果对照,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指导价值和研究价值。从国外来的,也直言不讳,并没有藏着掖着。叔本华自身的诚实,不造作,不虚荣,不好名利,不骄傲,估计也是本书火爆的原因之一。将一件事讲明白不容易,反复讲让读者不厌烦,更不容易。叔本华这两项,全做到了,一说能听得明白,反反复复讲,也能读得津津有味,这相当考验文笔功力。
当然,《人生的智慧》也有很大段落、篇幅、观点和思想是值得批评的。比如它的唯心(唯意志论),比如它的狭隘,偏颇(过于重视内心),比如它的对世界的悲观,比如它的对普通民众的轻视,比如它的对女性的忽视等。一来,叔本华生活的年代,和叔本华本身的经历,和叔本华自身的历史局限,这一方面是叔本华的进步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叔本华落后要被批判的缘故。我们不能对逝去的人,有更多的要求,也不能对时代有偏见。对于这样一本指导幸福的书,要抱着学习的态度,尊敬的态度,批判的态度,打开它,读它,了解它,理解它,深入地领会它。这才是正确的态度,有益的态度;而不是一看是唯心的,就是坏的,就是有害的,就是毒草。
总之,《人生的智慧》是一本好书,是一本有用的书,是一本智慧的书。
阅读快感体验四星半,阅读推荐8.9,人生智慧必读之一。
2018.3.12.16:41.南山.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