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因为是端午小长假第一天,虽然我们照常上课,但请假的孩子也挺多的(以后节假日还是放假比较好),读书会也很少人参加,大家很快就分享完了,我也和他们一起分享了一个绘本故事,快下课了还有家长没来接,我在想再讲个什么故事呢?这时,孩子们自发的想到了玩游戏,就一个“老狼老狼几点钟”,他们也玩得很开心!我想起了《游戏力》一书里写的,孩子并不需要特别的游戏,他们只是需要玩得更多而已。只要孩子能在一个安全有趣的地方玩个痛快,那么不少所谓的行为问题就可以立刻得到解决。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他们全家去参观一个历史古迹,正要离开时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几个家庭就被困在一个小谷仓内。别家的几个孩子开始无聊,动手要把墙上的泥灰刮下来。他们的父母怒气冲冲地吼叫着威胁他们。这些孩子没有电视和玩具来娱乐,只能不停地抱怨和找麻烦,而他们的父母也只知道用大吼、威胁和惩罚来应付。而作者的朋友建议他自己的孩子们开始玩猜动物的游戏,并邀请其他孩子加入。很快每个人就都玩得开心起来,他们需要的只是游戏而已。我要补充的是爱画画的孩子也会把画画当成一种游戏,他们通常不会太无聊。绘画通常是与自己内心的联结,自我情感的表达,有抒发和排解才不会压抑,不会造成心理不健康,所以绘画其实有疗愈的作用,所以才有艺术治疗的课程。
说到联结,《游戏力》一书很清楚地表达了一个观点:多数“行为问题”的根源,实际上都只是联结的断裂。联结感良好的孩子更愿意与他人合作,更能为他人着想。惩罚只会加深亲子之间的断裂,体罚会使孩子更具攻击性,更具有反社会的倾向,长大后更可能蹲监狱,或者产生严重的情绪问题;另一类惩罚的杀伤力堪比体罚,包括:羞辱、斥责、挖苦、威胁,这些手段所造成的心理伤害比肉体上的伤口更难愈合。看到这,我想起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里提到的“棍棒之下出逆子”,3个杀人恶魔的父亲都是采用了可怕的打骂教育,导致了与孩子之间没有充分的爱的联结,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还有某些社会案件起因就是不堪羞辱,所以沟通和联结的方式很重要。我们都要好好学习一下游戏力,让世界多一些笑声,少一些愤怒。
游戏是建立联结的好方式,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上一次与孩子拥抱是在什么时候?上一次和他一起的游戏时光是什么时候?当你注视他的眼睛时,有没有觉得漠然无物?他们的装情感的杯子是不是空了?怎么才能蓄满?你自己的杯子怎么样?(书中第15章 为我们自己充电中提到建设游戏力互助社团,成人游戏小组,是个不错的主意) 重建联结的方式有很多:一个拥抱,静静的一起坐一会,一起画一幅画,做个手工,玩一会打闹游戏,到户外跑跑跳跳,吃一块点心,一次聊天等等。
书的译后记很有意思,我也引用一下。 所有的父母故事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结尾:让孩子走。到了那时,假如有人问我们:“当初遇到麻烦时,你和孩子曾经怎样?”对此,我们希望选择哪个答案:
A.我们会激烈争执
B.我们会经常冷战
还是……
C.我们曾一起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