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每天写文章?写文章给谁看?好文章有套路吗?
对我而言,从小开始动笔写文章是在幼儿园的大班,其实那时候也不叫写文章,就是写日记,日记也称不上,就是每天写几行心得,放到现在就是朋友圈吧,十几个字。
也许是父母都是教师的缘故,我比较早认字认拼音,大班的时候就开始被父母要求写日记。其实这事儿我早就忘了,要不是拿出当年的日记本,上面每页歪歪扭扭的几行字,我还真是不敢相信原来我“入行”这么早。
小学的时候写日记就很痛苦了,因为没有那么多东西可写,也懒得写,哥哥就比较聪明了,每天都是一行“今天我开始写日记,写完就要睡觉去了。”我稍微老实一些,还是会多写几行。后面到小学初中高中,日记就断断续续。也曾想每天都写一篇。在日记本的每页都写上日期,没写的那些天就预留着,觉得自己某天会补上。结果可想而知,一本笔记本,有大半本都是首行写了日期星期和天气,其余是空白。
之后就总结经验,两篇日记隔仨星期五个月的,一本日记本可以用好几年。
《邪不压正》里,姜文和廖凡的一段对话很有意思:
“日本人靠不住”
“那我靠谁啊?”
“老蒋?”
“一个写日记的人。”
“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你写日记吗?”
“谁把心里话写在日记里。”
“写出来的那能叫心里话?”
“下贱。”
这个片段让我笑了很久,回看我的日记本,写的也都是给家长、老师看的校园八股文。
郑渊洁笔下的皮皮鲁就有两本笔记本,A和B,A是又红又装,B写的才是心里话。中学时带锁的日记本,倒是也在学校风靡过一阵儿。
到了大学,网络逐渐发达了起来,我注册了博客,开通了qq空间、校内网。主要就是在空间、说说上发布文字,因为好友多,有人点赞有人评论,那种反馈感觉得很爽。工作后就开始用刷微信朋友圈,之后又开通了微信个人公众号。但是断断续续,都没有固定输出的习惯,尤其是大段文字的输出。年轻的时候还想过写小说,当作家。当工作心灰意冷的时候也迸发过辞职码字为生的念头,也看不上那些网络上修仙、穿越、神医、霸道总裁的快餐文学,不知天高地厚地觉得自己要是写这种文章也是手到擒来。就是不屑写而已。
觉得自己应该要像钱钟书和路遥那样,写出有深度的小说,也曾提笔写过那么几页大学的伤痕小说,可是都是有头无尾,连个脖子都没有。这才体会码字的不易,更不用说以此为生了。能够出书的人真的很厉害,觉得自己离这个目标真的是遥不可及。
在《哆啦A梦》中,藤子不二雄也曾用戏谑的方式调侃过自己画不出漫画的苦恼。其中一篇就是说,一个漫画家画不出来了,然后就搭乘时光机到未来买自己的漫画,然后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井上雄彦更新《灌篮高手》的速度也是很慢。创作的不易可想而知。
因此,当倪匡说自己每天都要写大量的文字,村上春树每天都要写几页A4纸,心中暗地佩服,作家不仅需要对生活有很深的阅历和感悟,而且要会搭建框架,发挥想象,构建人物,然后让人物去左右剧情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持续码字。
看书很爽,码字不易。
加入了成长会,注册了简书,开始了每周3-5篇,5000字到6000字的码字之旅。
从1月10日到现在,160天整,23周,我写了81篇文章,共114497字。平均两天一篇文章,一篇1413个字。虽然文章质量不高,可读性不强,但是看到一个字一个字地堆砌起来,心中的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听到一个作家采访,说作家是怎样炼成的,就是每天写1000字就好。而s老师分享的一个美国关于写书的研究论文《The Learning curve for waiting books》中说道,经过持续训练,即便是写书这样的事情,也是可以写的越写越快。阿西莫夫40年写了500本书!
因此,咬咬牙,每天不管是文思泉涌还是弹尽粮绝,憋出1000字。
就像《零秒思考》说的那样,每天一张A4纸,不假思索地写出一个问题的几个答案,可以提高思辨和逻辑的能力。之前也有想过,在知识星球上的“每日一辩”作为我每天磨砺大脑的题目,可是坚持了几篇就没有继续了。持续行动很重要,写作也是如此,量到一定程度肯定会自动优化轨道,产生虹吸效应,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写作方式,从几率的角度上说,写1000篇,你总会有一篇“爆款”!
这种盲目的自信是我持续写作的动力。
其实在简书上瞎写还是很快乐的,不用考虑主题,天马行空,当然我知道这是前期的初级阶段。要想越来越好,对文章还是有要求的,要给自己“命题写作”。如对一个热点,你如何挖掘素材,找出自己的角度,来写出一篇与众不同的文章,不说让自己和别人都满意,至少要看得下去,还能有几分的道理。文章写到后面不能只顾自己爽,还要读书看得爽。像拍电影一样,如果你只想寄托自己的情怀,述说自己的故事而不试图去引起别人的共鸣,那你的电影要不小众,要不就是烂片。
千日千文,说简单也简单,不停写,瞎写也能凑足一千字。说难也困难,因为贵在坚持,刮风下雨,阴晴圆缺,每天都做都坚持的,可能到最后只剩吃饭和睡觉了。如果能千日千文千字,三年就是100万字了!
一篇好文章,如果你的文字不足以构筑一个能让读者去想象的画面,那么除了排版,你要去找一些精美的、有趣的图片或者视频和音频,去在文章的某个节点打动阅读者的神经,像好莱坞大片的剧本模式,10分钟要有一个小高潮,50分钟要有一个大转折,起承转合工业化、程序化,要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和观影期望。
很多文章为什么乱,因为你的思维就没有框架,《读库》的扛把子张立宪被称为六哥,就是他说话就是要分六点。为什么要分点,就是要用几个容器把思维归类,让对方能顺藤摸瓜,找到你想要表达的东西。文章的结构和小说的框架就是如此,把一个故事一段人生一个情节挂在框架的枝头,在这个基础上再去优化修辞手法,缕清人物关系,让自己和读者都能在脑中建立节点,不至于看到后面就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我的境界还达不到这种深思熟虑的程度,就像这篇文章,噼里啪啦地东一枪西一脚,就充分展示了思维的发散性,没有用容器让它形成系统。但是这些都是可以经过训练来不断地优化,首先要开始的就是,不停地写,你不在意框架,不在意角度,不在意对方阅读感受,可是至少,你要开始写。
千日千文,最简单也最困难。(这句话只是为了呼应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