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 先秦服饰
知识体系
-
历史背景(7点 p. 20):
- 商朝以奴隶制为其经济基础;
- 社会政治制度逐步完备,分封制、世袭制和等 级制都已初步确立。
- 在祭祀服饰、器物、 宫室、车马的使用上也都有规定。
- 商代时期阶级的分野、农业手工业生产分工的趋细和更专业化,使得生产力普遍得到提高。
- 商代桑蚕业的发展迅速。“桑谷共生于朝”,意思是桑与商代主粮之一的谷共同生长。在当时 服饰上则表现出奴隶主贵族的丝帛绣衣和庶民的粗布褐衣。
- 商代青铜文化,纹样的发展。
-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西周、东周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 向封建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是政治、思想 异常活跃的时期,也是列国兼并、战争最激烈时期,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相辅相成,保证 权力的存在和运作,并决定了周代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格局。
-
青铜文化(p.23 饕餮)
-
商代服饰
-
背景(p. 24)
商代社会政治制度逐步完备,分封制、 世袭制和等级制都已初步确立,祭祀服饰、 器物,宫室、车马的使用上都有各自的规定。可见殷商时期已有冕服等阶级等别的服饰。
-
特点(4点)
总述殷商时期已有冕服等阶级等别的服饰
-
上衣下裳(p. 25 三点)
上衣下裳是当时主要服饰形制。上 衣,多为交领右衽,腰系带。下裳, 保护下体的衣服,裙之意。《论 语 •宪问》中 “微管仲,吾其披发 左衽矣”,即以 “披发左衽”表示对 “夷狄”的鄙视。
商人腰间多系带,身份尊贵者还在带 下系蔽膝。蔽膝又称绂(fu)、祎(hul )、韨(hui ),即遮盖大腿至膝盖的服饰,形式围裙 而狭长,下成斧形。古代奴隶社会都把身前 这种东西象征权威,并用不同质料、色泽花 纹分别个人的等级。
-
上衣下裳在商朝称为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式之一。
-
发饰 · 冠帽
- 男:
- 商代男子多梳辫,式 样有将头发至顶成辫后将辫垂于脑后。
- 有辫发后盘头,
- 也有左右梳辫垂至肩头,冠帽则有尖顶帽和平顶帽。
- 女:
- 女子则多为长发上拢成髻,或卷发齐肩。
- 成年女子加簪梳髻时在髻上横贯一枝长骨簪,或用象牙美玉做成双笄,顶端雕刻鸳鸯或凤凰为饰,两两相对插在头上。
- 颈上挂一串杂色闪光玉石珠管项链。
- 男:
-
衣料(·衣料 ·花纹 ·用色)
- 商代服饰衣料主要是皮、丝、麻。
- 商代人已能织造特别薄 的精细绸子和提花几何纹的锦、绮。奴隶主贵 族平时穿色彩华丽的丝绸衣服。
- 衣料用色厚重,除使用丹砂等矿物颜料外,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梔子、拣斗和种 植的蓝、茜草、紫草等也已经用作染料,为服饰材料和纹饰提供了物质资料。
-
-
周代服饰
-
背景(p. 26)
思想活跃,各国纷争衣着款式多样化
-
特征(6点)
-
总述:关键词 —》 承前启后(p. 26)
上衣下裳制是承继商以来的形制,大约 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 “深衣”。
-
上衣下裳
- 上衣下裳周朝的服装仍然保留有上衣 下裳的服装形制。
- 上衣款式多为直裾式、交领,主要为右衽的衣襟,袖身比商代时宽博。
-
深衣
用途广幅、领袖种类、装饰、面料、影响
- 深衣是西周时用途最为广泛的衣服,男女皆服。
- 深衣是衣裳分裁后再相连,下裳共用六幅,每幅又二分,以合每年十二个月。
- 领式一般为交领,即大襟,右衽;
- 深衣有曲裾和直裾两种;小口大袖;领和袖口(即袪)通常为宽缘,“衣作绣,锦作缘”;
- 腰间束丝织物大带,流行佩玉;
- 面料纹样有浓郁楚国文化的风格。
- 这种样式一直盛行到汉代。
-
冕服
冕服由冕冠、玄衣及纁裳等组成。
冕冠是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最贵重的一种礼冠,所以后来有人用“冠冕堂皇”的成语来形容人的仪容。
-
其具体形制为:在冠的顶部覆盖一块木板,名綖。木板 一般多作长形,前端略圆,后部方正,隐喻为天圆地方。
凡戴冕冠者,都要穿着相应的玄衣和練裳。玄衣即黑色上衣,纁裳即绛色围裳,上衣纹样一般用绘,下裳纹样则用刺绣。所用的纹样视级别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以 “十二章”为贵。十二章纹依次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 fu(三声)、黻 fu(二声)。
-
绣日月星辰,取其照临;绣山形,取其稳重;绣龙形,取其应变;绣华虫(雉鸟),取其文丽;绣绘宗彝,取其忠孝;绣藻,取其洁净;绣火,取其光明;绣粉米(白米),取其滋养;绣黼(斧形),取其决断;绣黻(亚形),取其明辨。
-
元端(p. 30)
- 取其端正:元端元端之名在于取其端正。
- 阶层用途:服用阶层仅限于天子与士大夫,是一种正式的上衣,诸侯用来作祭宗庙的服装,士大夫则作为朝服。
- 搭配:穿着元端时头戴冠或者弁,下身则着裳。
-
鞋履(p. 30)
- 鞋履周人所着的鞋子男女同式。
- 西周的鞋子有舄(xi 四声)、屦 (ju 四声 ,即履)之别。这 两种鞋子服用时颜色都和下裳相同。
- 舄为穿冕服时的搭配,与屦形制上的区别是鞋底上 又另加一层木底。
-
-
周代服饰衣料及纹样
- 总述:周代的纺织业较前代更加发达,丝、帛、麻、葛的织造遍布城乡。
- 技艺:有空花丝袋、菱花织锦、深棕地黄菱纹锦、朱条暗花和对龙对凤纹锦等。
- 特征:有稀疏方孔的藕色方纱手帕,结构严谨,织造精密。
- 纹样:图案极其丰富,主要有云纹、雷纹、菱纹、圆圈、圆点、斜格及变形的龙、凤、蛇、虎等动物纹饰。其中以云纹、 虎纹及几何纹居多。
-
-
赵武灵王与服饰改革(中国服装史上第一次变革)
-
背景:
春秋之前汉人作战主要用战车,车战不利于崎岖山谷之地。进入战国以后,地处西北的赵国赵武灵王为适应军事发展的要求,以弓箭为主要武器,全军上下,皆习骑射。
-
内容:
- 上褶下裤:赵武灵王所改变的服饰形制是改去下裳,即废去下裳而着裤,所谓上褶下裤说。
- 履舄(xi 四声) —》 鞋:赵武灵王变履舄而改着靴。
- 冠:冠也采用北方民族的貂皮冠
- 带钩:赵武灵王仿西北游牧民族而用,初期只限甲服,后加以发展, 贵族王公的袍服都加以使用。
-
意义:
赵武灵王发起胡服的目的是为了骑射, 范围也只涉及军中及统治阶层的军戎之服。 但这是中华服装有史以来所记载的第一次 非汉民族的服饰大举进入中原的事件,而 这种服饰上的交流融合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意义甚为深远,所以周锡保先生称:“中国 服装历史上的五次变革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其中的第一次变革。”至于胡服为华 夏民族普遍接受,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
问题
-
商代桑蚕业的发展:
商代桑蚕业的发展迅速,《书序》和 《史记 •殷本纪》中均言:“桑谷共生于朝”,意思是桑与商代主粮之一的谷共同生长。甲骨文也有“蚕示三劳”的字句,意为用三头牛祭蚕神。可见商代对植桑养蚕已经十分重视 了。这些都促使当时的丝织生产水平迅速提高,人们渐渐熟练地掌握了育蚕、缫丝、丝绸的技术,而且还对织机进行了改造,使之能适应提花织物的生产要求。
画图
- 周代刺绣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