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参加高中同学的婚礼,礼堂温馨典雅,处处透着甜蜜。新郎、新娘都是我的高中同学,相知相恋十一年修成正果,步入婚姻殿堂。
席间,与同学热聊。
“咱们班现在成了几对?”一同学问。
“五对,这是已经领证的,还有正在谈着的。”
话题由此打开,大家开始议论,谁跟谁在一起,谁跟谁已经结婚生子,好不热闹。
是啊,我们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是,兜兜转转,最后竟选择了高中同学。
回家后,将此事说给妹妹听,妹妹直接来了句,“那有啥,太正常,我们班这种也很多。还有人之前跟班上这个女生谈着,最后竟娶了另一个女生……”
有多少人嫁给了自己的同学,又有多少人娶了自己的同学,尤其是高中同学。为什么到最后我们都与同学走到了一起?
徐佳,我的大学同学,毕业后独自一人在北京闯荡。谈了一个北京本地的男孩,两人感情甚好,同一个单位,每天一起上下班,一起吃饭,一起逛街,相约着15年年底结婚。看到小姐妹这么幸福,我从心底里为她高兴。
“依依,我明天要去见贾新父母,你说我穿什么好?”徐佳激动地给我说。
“明天就见吗?太高兴了,你一定要好好打扮,争取一举拿下贾新的父母。哈哈哈哈……”
“你别笑了,赶紧跟我说说我要穿什么才合适。我都紧张死了……”
絮絮叨叨,我们讲了两个小时的电话。从眉毛粗细到口红颜色,从连衣裙到半截裙,从单跟鞋到平跟鞋,从手提包到双肩包,从言谈举止到餐桌礼仪,一遍遍,几乎在脑子里换了十几遍造型。我仔细地说着,徐佳焦躁地回应着。她的紧张,她的激动,真真切切的在我耳边回应。
一向大大咧咧的徐佳这般焦躁,我明白她是太想得到贾新父母的认可了。贾新父母都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而徐佳父母却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她太害怕了,害怕因为自己在贾新父母面前的一点点失误,会导致两个人分手,所以这般在意,这般事无巨细。
第二天,徐佳美美地去赴约了。我期待着她的电话。下午四点,徐佳打来电话。
“亲爱的,怎么样?”
“挺好的,他父母对我很客气,也很照顾。”
“那就好,我等着吃喜糖呢,嘿嘿……”
二零一六年五月,我吃到了徐佳的喜糖,却不是她与贾新的。事情的发展不是我们所能预料的。二零一五年十月,徐佳见了贾新的父母,十一月两人分手。二零一六年元旦,徐佳遇到了现在的老公,她的高中同学杨帆。五一,徐佳、杨帆结婚了。
城市公务员家庭怎会接受来自小乡村的女孩?对,贾新的父母就是这样,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儿子找一个乡村女孩,纵然这个乡村女孩如今已在城市立足。
“我跟贾新从来都是门不当户不对,他的父母不认可我的出身,就算我再优秀也是白搭。”
是啊,固化的理念已然无法改变。家庭之间的不对等,你什么时候都无法改变,那是从你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存在的。既然无法改变,那就坦然接受。就像徐佳,平静地接受分手,平静地开始新的生活。
杨帆是徐佳的高中同学。高中同学基本都是一个地方的,大多门当户对。不管是家庭环境还是家庭收入都基本平衡,谁也不会因为谁的家庭而嫌弃谁,两个家庭是对等的。相同的地方,相同的水土,养育了相同的人们。
徐佳与杨帆,相似的出身,相似的成长经历,相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种的相似,使他们很快走到了一起,为了相同的目标并肩同行。
“去见杨帆的父母我也紧张,但与之前的紧张完全不同。之前的我一切从贾新父母的角度出发,觉得要穿他们喜欢的衣服,穿他们喜欢的鞋子,小心翼翼,谨小慎微,生怕自己会做错什么,使他们不高兴。也努力地想要向他们证明农村女孩其实很优秀。可是到头来,发现一切都是错的,打一开始他们就看不起我。但去见杨帆的父母,我却很坦率也很真诚。同他们说话我感觉自然又亲切,就好像在跟我爸妈说话一样。当然他们也很喜欢我,并且认可我。”
“嗯,你是幸运的,告别错的,才能遇见对的,加油!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在这个城市立足。”
徐佳脸上洋溢着幸福,连眉毛都笑了起来。
很多时候两个人在一起,是两个人的事,但当真正走到结婚,就是两个家庭的事。两个家庭文化的融合,两个家庭生活态度的融合。其实这就是所谓的门当户对。物质上的门当户对,精神上的门当户对。
贾新的父母从骨子里看不起徐佳,而杨帆的父母看到徐佳就像是看到自己的孩子,那么努力地学习拼搏,之后在城市找到工作,既能感受到孩子的不易,又能体会到孩子的付出。徐佳也觉得杨帆的父母自然又亲切。
高中同学走到一起是幸运的。于千万人当中,我早早地与你相识,遇见了与自己同频率的人,遇见了不需要取悦的人,遇见了不需要迎合的家庭。我们早早地相识,但最终没有辜负彼此。岁月安好,愿我们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