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蜗牛年终读书打卡# “ 《贫穷的本质》
【活动】网易156不二共读《贫穷的本质》第3天
【昵称】优爸·正能量大叔
【几组】1组
【章节】第二章
【重点摘抄】
我们眼中的穷人世界,常常是一片失去机遇的土地。我们会好奇,为什么他们不把买那些东西的钱攒下来,将钱投入到真正能使他们过得更好的地方?然而,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只关注当前,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在必要的场合参加庆祝活动。
【感悟与收获】
001 营养“贫穷陷阱”
贫穷=饥饿,这是我们心里面对于贫穷最基本的认识。还是以"S”曲线为例:
“营养贫穷陷阱”理论认为:人要想活下去,就必须获得一定能量。如果一个人穷困潦倒,那么即便他倾其所有,也仅够买果腹之食,勉强维持生命而已,也就是始终位于上图的红框范围,那么他只能每况愈下,越来越向左边发展。
书中举了一个印尼的帕克·索林的例子,他没有土地耕种,年纪偏大,加重孩子多,妻子在异地打工,大儿子辍学自谋生路,他自己每天忍饥挨饿,仅有的一点点力气只能用来到河里捕鱼。更严重的是,这种饥饿感,让他无比沮丧。他就正如同“S 曲线”红框部分那样,每况愈下。
“营养贫困陷阱”理论认为,对于这样的穷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援助他们,帮他们解决温饱问题,渡过图中的“P”点,跨入蓝框部分。就是让帕克·索林这样的人每日三餐能获得足够的能量,从而帮助自己能有力气,有精力创造更多的财富,使自己脱贫。
解决“贫困人群”的温饱,是所有脱贫的头等大事,这似乎成了脱贫的惯例(至少我的意识里面也有同样的认识),无论是政府、团体还是个人,都认为这个理论没有问题。
然而事实不一定完全是这样。
002 人在基本能量满足后,更倾向于满足“嘴巴”,满足感官
书中的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的人可能更倾向于“口味”而不是能量。
以帕克为例,他因为找不到工作,主要的生存手段是三个:第一是政府免费发放的大米,第二自己到河边捕一点小鱼小虾,第三是自己弟弟的接济。
政府的大米每周可以领到4千克,那就是每天571.42千克,大约一斤多一点,每顿饭自己一个人可以吃半斤(他一般只吃两顿),弟弟在接济一点。理论上来看,饱腹或者能量卡路里应该可以。但是他还是“虚弱无力”(实际上是缺乏综合营养,以及情绪沮丧),所以如果一旦有了更多的援助,他可能更倾向于去“买点更好吃的”,而不是补足卡路里。
还有就是他由于没有土地,周边的农民由于物价问题,不再更多的雇佣人工,弄得他无所事事,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发呆,甚至天天泡电视。
更多的数据表明,现在的普通人每天需要消耗的卡路里大约2100~2400卡,而对于帕克这样的穷人来说,只需要花费0.21美元就能获得2400卡的食物。因此他们一旦得到了比原来多得多的援助,他们更大的可能性是买糖,买肉或者虾,用大米和白面来替换原来的玉米、高粱等高能量但低口感的食物,甚至宁肯花钱用于婚礼,葬礼等面子工程,而不可能对自己进行再投资,再生产。
食色性也,看来,当基本的“饱腹”感满足之后,更多的想法,是满足类似于“色”(指口味)这样的感官刺激了。
这就点出了这一章的主题:10亿贫困人口,不一定是由于吃不饱,而是没有吃好,营养不足,或者对于饥饿的感觉不满足,从而时时刻刻感觉到“饥饿”和“空乏无力”。(的的确确,如果我真的连续一个星期,天天白开水就馒头,我想我也会疯掉)
003 营养不良的问题很严重
比“饥饿感”更为严重的,是营养不良的问题。对于即出生的婴儿和幼儿,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起先,对于身高和体格,人们认为基因问题(即有名的人种论)。南亚的人普遍瘦弱和矮小,但是他们移民到欧美等国家,并且没有和外族通婚的第二代、三代移后代,则无论是在身高还是体能上,和当地的孩子,没什么太明显差别(这就排除了基因的因素)。
现在来看,营养不良问题,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至关重要。比如说非洲,如果在婴幼儿时期服用驱虫药,成年后体格会更壮,获得收入比周边的人更多。一些地区,服用加碘的药和加铁的药,孩子成长的健康因素会更大,成年后成才的几率更高。
这些药物,实际上只需要很小一部分。
书中认为,外界干预,或者国家干预,即免费提供这类药物,而避免出现“营养贫困陷阱”,国家和社会机构的作用会更大,而且受益面会更广(很可能直接影响到后面几代人)。
【重要勘误】
书中一段写道:“无论是瑞士的国王,还是南非基督教会……”
这里瑞士的国王,明显是错了,瑞士(Switzerland)是联邦制国家,只有总统,没有国王。
而瑞典(Sweden)则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不是作者,就是翻译者把这个国家的名字弄混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