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思考的人生就像行尸走肉,只有每天的浑浑噩噩,碌碌无为。每次静下心来学习时,脑海里会浮现各种让人纠结的事情,越想越混乱,混乱的让人喘不过气来。表面上给人以安静,实际内心已经交织在一起。怒吼,撕裂,那种欲静又不能静的痛苦,足以让每条神经都抽搐,只有不去想,外在的忙碌,才会给内在的心理留下一片安静之地,不会纠结,更不会彷徨,知道当前该干什么,未来需要什么。
好久没有读书了,就像不喝水会渴一样。书本这种东西,属于成长中的精神食粮,长时间不去阅读,会觉得生活中丢了什么。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现在说这句话,估计会有挨揍的风险,因为它不直接体现经济价值,或许读了上千本上万本,并未发现黄金屋、颜如玉,甚至为了多读书而增加了一笔很大的花销,此时依然一贫如洗。但书本绝对可以让人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可以催促成熟,给生活的这条道路上多点陪伴,让你不觉得孤单。书本会告诉你,我们走的每一条路上不止我们每一个个体,还有千千万万个他,还有千千万万条路。更不止我们一个人为了生活而不停地挣扎,挣扎地半死不活还不回头,仍然拍着胸膛硬着头皮走出一条说多了都是泪的路。知道了这些,你还会为自己的这些不幸而怨天尤人吗?你还会为自己曾经的那些成就而沾沾自喜到现在吗?
书本真的是个好东西,真后悔大学期间没有读很多书,走出校门才知道书本的重要性。虽说现在也抽时间读一些书,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各种琐碎的事情干扰你,让你难以静下心真正的去拜读书本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像我前面说的,你努力寻得一片静土,反而被内在的混乱打破了整个人的安静,于是你开始变得不安静了,你又努力让自己忙碌起来,目的是为了让内在的自己安静下来。此时此刻,你又怎么能静下去读书呢。
说真的,心不静,人又怎么能安静呢。从始至终,外在的一些因子,它们就像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时不时的来干扰你。甚至在你即将入睡的那个时刻,它们过来一通捣乱,让你睡意全无,你试图想尽各种办法,可就是睡不着。那些所谓的事情,在你的脑海里来回播放,从不断点,使你大脑的每一条神经都得到强化,最终深陷其中,再也走不出这种困境。而这种困境,其实就是你跟自己过不去的坎,只要有诱因,便会一发不可收拾。
还好,有本书的存在,虽不能让身上的每一道伤口痊愈,但它不会让你的伤痛蔓延至全身,以至于到达无可救药的地步。捧起马德的《允许自己虚度时光》,读到共鸣的段落语句,用横线勾画出来写点切身感受。读达达令的《你为什么总是害怕来不及》,一个同龄异性的作品,那么多的经历,文中的故事,竟然同自己有着诸多相似。
文字能够治愈一个受伤的心灵。内在的混乱源于没有对外部诱因进行梳理,而抒写记录就是对外部诱因的一种内化过程,当你陷入迷茫之际,试着去描述,写着写着内心那条千千结自然而然就打开了。
一直保持这种习惯,读书的同时,不停的写感受,梳理内化。一方面更深入了解书本,另一方面打开心结,让自己走出死胡同,不要越绕越深。我们之所以钻进死胡同走出不来,那是自己给自己设的一道心理困境,事情原本并不糟糕,只是受当前条件限制,或者根本原因在于自己不懂得变通创新,只是苦苦纠结于外在因素。最终导致我们陷入困境,而这种困境就像漩涡,一旦陷入进去,就会越绕越深。结果,事情也会变得糟糕起来。
一个真实的案例,我刻意观察了很久。小区门前200米处多了一个水果摊点,一位大叔打起了一个临时性帐篷出售西瓜。前一个月生意不错,他尝到了甜头,又拉来了不少西瓜,堆积如山。天气渐凉,加上连日来几天阴雨,生意开始变得惨淡。几次出门观察大叔的神情,都不如之前了。他开始变得懒惰起来了,旁边支的床睡着不起来,即使有顾客过来,他起来也是衣冠不整,拖拖拉拉,摊位的卫生被他折腾的一塌糊涂,西瓜也是乱摆乱放,没有一点次序。原本季节性的变化就会导致西瓜的销量下降,而他自身消极的情绪催生的消极行为,是导致他西瓜卖不出去根本原因。
同样,小区门口100米处有一位阿姨也摆摊设点,同样的西瓜,她擦的很干净,又摆放整齐,对人又热情,她的销量并没有因为天气变化而影响多少。所以说,外部因子是诱因,而内部因子才是真正决定你对各种事情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将来事情的最终结果。
过去,不,就现在,我依然纠结,纠结于各种事情。纠结的难以入睡,也会从熟睡中纠结于醒,就这样一度陷入纠结的困境,剪不断理还乱。说真的,到底有什么事吗?没有的,只不过是自己给自己设下了无数道坎,它会恶性循环的,一旦困住,你就会越没有正确的思考力和行动力,抱着一副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态度终结一生,只要不要纠结,那些坎儿一跃而过,从而走出心理困境。
最近忙于应试考试,没有阅读过多的书籍,但一直没有放弃抒写,抒写是我对待生活的态度,不敢怠慢。我把所有的内容放在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待我忙过这段时间,将其整理发至微信公众号上,不求点赞打赏,但求不喜勿喷。
写于2017/9/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