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说过,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首歌《叶子》,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现在的时代,人们突破了毛主席那个年代的限制禁锢,解冻了人们内心被压制的欲望,所有的能量,不管正负,一泻而下,各种社会媒体平台成为我们发泄欲望的契机。
我们都喜欢狂欢着热闹,刷着别人的生活,凑着别人的气息,沾着别人的思想。我不记得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边骂着烂片边消费去观看,边说着哪些店铺食物不卫生边光顾着,边嫌弃衣服的质量不好边冲着衣服的品牌去买,所以才有无下限的恶搞,越被骂越有市场。比如《恶棍天使》,比如黄记煌。
也许以前的日子过得太过平静,太过美好,现在所出现的以前并不理解的现象,冲击着这安静的河流,成为了一条动荡不宁的急流。可能每个人在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彰显奔突,社会也不例外。现在的中国,从20岁的青涩懵懂,还在蹑手蹑脚左顾右盼到35岁的精力旺盛、收放自如,他也开始在不断的尝试,不断地突破,在这个社会生存的人们,也感受到这股从所未有的张力,想一次次突破。
什么时候,在坚守着以前老祖宗留下来值得保留的规矩时,会被人说保守;什么时候,想与别人说传统文化时,会被人不耻;什么时候,西方的文化成为潮流的代名词;什么时候,中国的文化成为老土的害臊。最后,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别人认可的就是我们的三观,别人同情的就值得原谅。比如拐卖儿童的永远是骂人贩子,却不会骂那些买家,因为人们认为,买家也是受害者,无法生育的受害者。比如当警察抓住杀人犯的时候永远都会起恻隐之心,觉得杀人犯也是受某种原因的迫害无法释放从而杀人。
我们已经在人云亦云中,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本应该正确的原则,去凑合着别人的说法。
在随波逐流的时代,当我们安静下来的时候会感觉到空虚,于是继续凑合着狂欢热闹,热闹过后不适应安静,继续热闹,如此循环。
我很喜欢汪涵,他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我一直向这类人学习,希望终有一天能成为如他一般的人。在浮躁的娱乐圈中,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不顾外界的干扰,走向朝圣的安静。虽然他所主持的《天天向上》没有《快乐大本营》收视率那么高,但是他一直秉承着传播文化的宗旨,希望观众能在快乐中学到一些文化上的知识。所谓寓教于乐,不过如此吧!他很有内涵,总能坚持读书的习惯。他在主持现场所有的措辞,如果没有读过书,怎能出口成章?在第十届电视金鹰节,在第三季《我是歌手》巅峰晚会,在《天天向上》的舞台上,我看见了一次次汪涵的精彩救场,我在想,他是读了多少书,才有如此的智慧呀!
修炼不够,只能隐藏深山,走向朝圣的安静,但是,修炼足够,可以像汪涵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反而能突破热闹的圈子,给人们指向朝圣安静的道路,让狂欢后的人们可以找回属于自己的内心道路。
我一直认为自己自我修养还不够,仍需继续自我提高,但是,是非对错,仍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