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此文作于大三下,当时的我正处于青春的最低谷,从未想象过自己能够这般颓唐懦弱。庆幸的是,现在的我终于走出了阴影,挣脱了自掘的深渊,勇敢地接受青春的成人礼,为自己曾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买单。现在将其公开发布,谨以此来勉励人生路上所有迷茫失措、但仍心怀希望的迷途者。)
现在的我正处大三下,面临考研,属于典型的乖乖女,从小对父母缺乏反抗意识,专注于学习,内向腼腆,不善交际,内心细腻敏感,对于事情的决断总是会犹豫不决,习惯征求别人的意见。
或许是性格被自己和外界压抑太久了,让自己渐渐失去了棱角,没有了个性,活在了别人的眼光中,没有体验过真正的洒脱和快乐。
现在对于自己做的考研的决定,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大学三年已逝,而自己并未活出想要的自我,对将要入世,独立闯荡的畏惧而找的一个暂时的避风港。
对于自己定下的教师这个职业,之前也并未为之做过周全的准备,为之储蓄相应的技能,通过支教、家教兼职之类的机会来历练自己。就这样迷茫的虚度了大学三年。
现在总是三天两头的开始焦虑,复习几天考研的知识就开始质疑自己,害怕自己的努力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若一直让这种浮躁功利的心态持续下去,终将把自己逼向死胡同,无路可退。
面对自己现在焦虑彷徨犹豫的内心,终极原因就是因为我看不清自己的内心,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知路在何方,心灵找不到栖息之地。
想起哥哥说过的一句话——“人所有的抑郁,都是不能活出理想中的自我所致”。
诚然,究其原因,可能源自外在的压力,被迫选择与自己的内心相背离的道路,也可能是自己连自己的渴求是什么都不清楚,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此。
就是因为自己之前想的太少,总是害怕去思考人生,规划自己的理想蓝图。于是习惯了盲从、依赖。
幼时听从父母的安排,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就是终极目标。于是自己刻苦用功,脚踏实地,按父母的意愿和期待考取了985大学。
来到大学,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和诱惑,开始渐渐迷茫,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动力自然无从谈起。
自此,那个乐观向上,勤奋自律的乖乖女逐渐堕落,开始被身边人所同化,渐渐地不再关注自己内心的修炼和升华,开始将关注点流于表面,无论对人还是对己,而自己还浑然不知。
直到现在,到了大三下,自己不得不面临人生的思索和抉择之时,才开始焦灼不安,无所适从。
正应了那句话——“你现在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不会白费,都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回报给你”。
而这就是我过去脆弱胆怯,不敢直面内心做出改变所酿下的苦果。
父母的传统教育观从小就根植于心,对我的行为处事约束较多,使得无论做何事总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被条条框框所束缚。
而自己在意识到问题之后,也没有下意识的去突破,去解决,总是在逃避,自我原谅。
社交上表现得很被动,不敢表露自己的内心想法,害怕别人拒绝和轻视自己,不会主动融入群体。其实只是自己在拒绝、否定自己;
面对压力和挫折,不懂自我排解、调节,总想依靠外界的慰藉和鼓励来获取振作奋起的力量,遇到接二连三的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自我怀疑,对日常生活失去热情。
然而自己又偏偏很要强,不想让身边人知晓自己脆弱的一面,除了父母,不愿主动向别人倾诉内心的失意、焦虑。找不到合适的宣泄途径。
回想起来,自己从小到大好像都在一门心思的朝着父母老师亲戚眼中的好学生,好女儿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凡事追求完美,好像只有各方面都尽量优秀了才会受人尊敬和追崇,一切超越、违背世俗观念的特立独行、我行我素,都该被质疑和摒弃。
所以凡事从小都会一丝不苟,要求尽善尽美,一旦有一点点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就会苛责埋怨自己。
现在看来,我这二十多年都活在了别人的期许中。
盲目的应试,升学,以期获得外界的认可,而完全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最先审问的不是它是否符合自己的内心,而是它是否与世俗的标准相悖,用这样那样的条条框框束缚住了自己本该自由释放的真性情。
一次次的抑制和隐忍,最终造成了现在乏味无趣,对生活缺乏感知力和热情,缺乏昂扬向上的信念和精神支柱的自己。变得连自己想要什么,渴求什么都不知道,对于大事小情都很难提出自己独到的想法见解。
心里的一个小爱好,在萌芽的时候,如果能在心灵内外都给予恰如其分的激励,让其在合理范围内自由成长,最后一定能发展成为专属于自己的特长和精神支柱;
一旦不由分说的妄加干涉,剥夺其存在发展的空间,最终内心的炙热也将一点点消磨殆尽。
现在,对于自己不清楚想要什么,未来的职业是什么,我已经大致有答案了。
就是源于自己自幼的太过“乖巧”,安分守己,不敢对外界的约束与要求有半点违抗,渐渐地,自己内心的想法被一点点淹没、隐藏,最终变得从众,忠于权威,缺乏批判性思维,不敢发声和质疑,没有了自己的观点。
加之自己不敢尝试新事物,保守刻板,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很少关心外物的发展变化,平时不注重感受体验生活,发现生活细微的美妙和神奇之处,造成现在对社会认知的匮乏,对自我审视的浅显,还是一个不谙世事、单纯简单的小女孩。
大概,这就是我一直畏惧未来,不会主动设想规划自己未来的根源所在吧。
反观一个爱憎分明,表面不拘一格率性而为的人,其实才是活得精彩而潇洒的人,他们清楚明晰的知道自己的内心,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勇于尝试新的事物,在一次次尝试,体验,试错中发现自己,了解自己,一点点的明确了自己真正喜欢的究竟是什么。
没有尝试就无从谈及喜欢和厌恶。
就是因为他们有敢于尝试和勇于承担随之带来的后果的勇气和信心,才有如今这个有血有肉,内心通透,从容不迫的自己,他们愿意为自己做下的每一件事而买单,因为几乎都是出自本心,无论对错,无怨无悔。
人生就是要有血有肉,有哭有笑,有甜有苦,有聚有散才完满,要是凡事都能按自己的预期来发展,一路坦途,也就不成其为人生了,而是一个极度虚幻、理想化、乌托邦式的超现实主义故事,没有实质的学习和思考意义。
一个人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可能没有机会接受学堂里的正规教育,但他一定要接受一门教育——挫折教育。
缺了这门教育,他将在人生数不胜数的波折磨难中望洋兴叹,踌躇不前,最终被社会中不断前进的激流所湮没,被自己的心魔所打败,抱憾终生。
能够将挫折、苦难当平常事,以平常心来对待,甚至视为一种自我升华,自我享受,是我们毕生所求。
我们无论何时,身处何地,面对何事,缺了什么都可以,唯一不能缺的,是对自己一以贯之、坚定不移的肯定和信心。
自我
认同比什么都重要。
这种认同,决不依赖于任何外界之声、外界之力,而是真正源自一颗勇敢独立、乐观坚强的内心。
这比任何心灵鸡汤、励志演讲、名人传记都来得真实和稳定,是人源源不断的奋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