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第135篇
兰州地区最著名的风味小吃当属兰州牛肉拉面,兰州本地人一般称兰州牛肉拉面为"牛肉面"。昨天导游在车上已经介绍了许多关于兰州牛肉面的信息。比如兰州牛肉面讲究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黄亮)。根据面条的粗细分为不同的规格:二柱子,二细,三细,细,毛细,大宽,薄宽,韭叶子,荞麦棱子,一窝丝。导游讲的时候,大家哈喇子都快流出来了,好想立马尝一尝兰州牛肉面。
导游特别贴心,安排我们今天的早餐为兰州牛肉面。因为兰州当地人并不像我们一样,把牛肉拉面当作中餐或晚餐吃,而是当早餐吃。大家满怀期待,高兴极了,终于能一尝正宗兰州牛肉拉面的味道了。
早餐被安排在兰州当地一家卖牛肉面的连锁餐厅:马有布牛肉面。听上去就很回族的感觉。
然而当看到牛肉面时,才明白什么叫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导游说的兰州牛肉面天花乱坠,然并卵,今天的牛肉面和在太原吃的牛肉面并没有什么不同,更重要的是,连半片牛肉的影子都找不到,更别提什么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了,所有牛肉面一个宽度,虽然我们早已和拉面师傅说过我们的要求,比如我说我想吃二细。
好吧,旅行社为了节省成本,让我们吃的并不是地道的兰州牛肉面。只能以后再来兰州时,自己去寻觅地道的兰州牛肉面啦。
吃完饭后,我们驱车前往这次旅行的第一站:拉卜楞寺。
大巴驶离兰州市区,上了高速。路两边是连绵起伏,有沟无水的棕褐色的土山,山上几乎没有植被,一片苍凉。
突然看到前方一个广告牌上写着:中国百合之都。看到百合两个字,我突然变得很敏感。因为在这次旅行之前,我看过毕淑敏写的一本书《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里边有一篇文章:冻顶百合,她写到了百合这种植物。
百合是植物中的山羊,山羊在山上走过,会啃光植被,连苔藓都不放过,所以很多国家严格限制山羊的数量,因此羊绒在世界上才那样昂贵。百合也须生长在山坡疏松干燥的土壤里,要将其他植物锄净,周围没有大树遮挡...几年之后,土壤沙化,农民开辟新区种植百合。百合虽好,土地却飞沙走石。
车子依旧在高速上奔驰,两边的山开始披上绿装。往前走,可以看见许多山坡上整整齐齐地种着一种植物,大家非常好奇,问导游这是什么植物?导游说这是百合,因西北地区干旱少雨,百合生长速度极慢,五年才能挖一次,每个百合也只能长的像蒜头一样大。
哦,原来这就是百合。想起毕淑敏的那篇文章,让我对百合更多的是厌恶,而不是好感。正如毕淑敏在书中写到的:一个人的力量何其微小啊!我甚至不相信,这几年中,由于我的不吃不喝不买,西北的坡地上会少开一朵百合,会少沙化一抔黄土。然而,很多人的努力聚集起来,情况也许会有不同。
我决定这次旅行不买百合,以后也尽量不吃用百合制成的食物,并且以后也会向身边的人宣传这种理念。
公路两边不时的冒出许多造型各异的清真寺,屋顶以蓝色和绿色居多,像散落在公路两边的明珠,很是漂亮。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到了拉卜楞寺所在地,夏河县。也许是因为西北干旱少雨,夏河县和兰州类似,一条夏河穿城而过。
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藏传佛教有艺术三绝,分别是唐卡,酥油花和堆绣。
唐卡和堆绣我已经不陌生,在许多藏传佛教寺庙中都看到过。酥油花是第一次听说,很好奇。
跟随一个喇嘛兼导游,带我们参观完寺内几个主要建筑物,他带我们来到了一个不太起眼的建筑物内。这个建筑物类似寺院中的博物馆,一间展示酥油花,另外一间展览藏族的一些器物。
酥油花颜色丰富多彩,亮丽鲜艳,造型各异,有点像山西的面塑。一个个独立的酥油花插在类似花圈的骨架上。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酥油味道,许多游客因受不了这种味道,迅速扫了一眼,便退到院落里去。
喇嘛兼导游带我们来到另外一处院落,店外放着许多靴子,横七竖八的躺在地面上。喇嘛兼导游说喇嘛们正在上课,让我们进到店内不要说话。
大殿内浩浩荡荡坐着大约一二百左右的喇嘛,有的在诵经,有的喇嘛在和别的喇嘛窃窃私语,还有喇嘛在喝酥油茶,喝完后,有小喇嘛为他们续杯。
我们悄悄的沿着大殿边缘走了一圈,生怕打扰喇嘛们上课。
以前也去过藏传佛教寺庙,比如山西的五台山,拉卜楞寺除了白塔和五台山相似之外,其它寺庙建筑风格和五台山还是很不同的。藏族特色更浓郁些。
游完拉卜楞寺,肚子已经开始咕咕叫了,我们开车到夏河县就餐。餐馆是一家装潢的颇具藏族特色的餐馆,一进入大厅,最醒目的位置放着一个缩小版的布达拉宫模型。
西北人吃饭口味偏重,爱放辣椒,也许大家都饿了,也许对早上一碗没放牛肉的牛肉面耿耿于怀,总之,大家对这顿午饭非常满意。用完午餐后,我们赶往今天第二个目的地,另一个藏传佛教寺庙:郎木寺。
又是三个多小时车程,我们来到了郎木寺。朗木寺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下辖的郎木寺镇和四川省若尔盖县红星乡下辖的郎木寺村,故名郎木寺,和拉卜楞寺同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一条小溪从镇中流过,虽宽不足二米,名"白龙江",是甘肃省和四川省的分界线。郎木寺依山势而建,建在半山腰上,需要步行三四百米才能到达寺内。
同样为藏传佛教寺院,我对寺庙也没有太多的兴趣,在我眼里,郎木寺和拉卜楞寺大同小异。让我感兴趣的是在朗木寺所在的山顶上有一个天葬台,电影《冈仁波齐》最后有个镜头是关于天葬的,天葬充满了神秘色彩,更加激发了我的好奇心,然而天葬台并不对游客开放。
当我们在郎木寺参观时,只有我们一个旅游团队,在寺庙的屋檐下,有许多黑色的大鸟盘旋呼叫(不知是不是秃鹫),发出凄凉的叫声让天葬台更增加了一分神秘色彩。
我以前以为天葬是当人死后,放在天葬台上,让鸟,野兽们随意来吃。参观完郎木寺后,听导游介绍天葬,并不是这样的。
人死后,村里有专门的背尸工把尸体背到天葬台上。天葬开始后,天葬师打开裹尸包,将尸体脸朝下置于天葬台上,头部用哈达固定在石柱上。第一刀落在背上,先竖三刀,后横三刀,意思是:安息吧。接着肢解四肢,割成小块儿,取出内脏,待这些处理停当,天葬师就向周围的鹰示意。得到天葬师的招呼,鹰鹫纷纷上前,不多时,所有的肌肉和内脏都被吃得干干净净。天葬师再把余下的骨头砸碎后,拌以糌粑,捍成团团,再把地上的血水粘干,然后扔给鹰鹫,直到没有一点遗漏。做完这一切,天葬师就到山下去洗手和刀具,整个天葬过程宣告结束。
西藏人推崇天葬,是认为拿"皮囊"来喂食秃鹫,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
把宗教教义暂且放在一边,我觉得天葬是非常环保的。
参观完郎木寺已经六点多,我们又开车一个多小时,前往今晚要住宿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一个下辖县:迭部县。
迭部县并不大,海拔较高,年平均气温6.7°C。小城被青山围绕,空气清冽,街道干净整洁。
西部日落较晚,虽然已经八点多,但天空依旧明亮。入住宾馆后,我们无事,三五成群去县城逛逛,顺便买点明天路上吃的小零食。
看到一个卖饼子的店,饼子非常大,也非常有特色,我买了一个,小老板并没有用塑料袋装饼子,而是用纸包着,这就是当地人打包食物的方式,原始而环保,我好喜欢。
在我们来的路上,也可以看到路边许多牌子上写着:全域无垃圾示范区域。藏民的环保意识比我们要强许多,导游说,近几年随着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在旅游景点,乱扔垃圾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了。
希望我们每一个游客从自身做起,爱护我们美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