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这本广受推崇的《上瘾五百年》,利用每天睡前和出差飞机上的个把小时断断续续地看完了。这个题目翻译成中文很容易让人以为是那种轻轻松松的段子书或畅销书,其实是本严肃的社会学读物。同样是好书,它不像《乌合之众》那么艰涩,也不像《旧制度与大革命》那样罗嗦,更不像《枪炮、病菌、钢铁》集艰涩与罗嗦于一身。没有宏大的主题和深刻的思想,却有着准确的逻辑与合理的结构,如果是一本小说,它没有老舍的悲天悯人,也没有沈从文的浪漫优雅,却是莫言式的行云流水加黄仁宇范儿的严谨克制。
我可以算是彻头彻尾的瘾君子,曾经喜欢可乐和巧克力,也曾嗜辣如命,现在则一天一包烟、一杯咖啡是标配,对酒没有瘾却不得不一直喝一直喝,还三天两头跟客户朋友泡茶馆的那种。看到这本书,觉得简直就是为自己写的,瞬间引为知音,分分钟就全情投入进去。我毫不掩饰对这本书的偏爱,如果有人烟酒不沾,甜辣不爱,远离咖啡、茶和一切碳酸饮料,只喝白开水吃青菜白饭,我相信他会对此书无感。但这样的人应该很少吧,如果有,大概要到五台山或普陀山去找了。
我认为大部分人至少会对上面说过的某一样东西上瘾,小部分人会对好几样东西甚至全部上瘾(比如我这种生活习惯曾经跟健康规律毫不搭界的人)。此书绝无引人误入歧途之虞,也不会颠覆你对一切主流毒品的看法,只会丰富你的认识,让你更加客观。建议有时间的话看看这本书,至少你会发现你并不是一个孤独的烟鬼或酒鬼,全世界古往今来有大批同好与你在一条战壕里,你会少一些自责,多一份清醒。
下面的这些段落不能算是书评,因为有一些压根儿就是书摘(对个别字词有少量修改),还有一些是读书笔记和我的个人体会,如果你没有时间看完全书,读读这些文字或许也有一定帮助。
========干货来了========
全球使用最广泛的瘾品排名:咖啡因、酒精、尼古丁。世界上流行最广的名词即是4种含咖啡因饮料——咖啡、茶、可可、可乐(可口可乐最开始的配方里含有古柯和酒精,后来因为健康因素和政治考量调整了配方,去掉了这两项,咖啡因含量也减半)。
由于基因上的细微差异,大约半数亚洲人体内会制造一种不完全代谢酒精的非活性酶,从而在饮酒之后出现脸部红热、心跳加剧、头晕恶心的“酒精潮红反应”。在历史上,他们也不太需要用葡萄酒或其他酒精饮料来取代污染的饮水,因为他们喝的是以沸水冲泡而成的茶。
普通瘾品经特殊方法处理,使其效力大增以后,难免导致更严重的滥用。正如白兰地之于葡萄酒、现代香烟之于烟草丝、吗啡(甚至海洛因)之于鸦片、可卡因之于古柯叶等。(唯独没有大麻,因为在欧洲主流社会这从来不属于上等人的第一选择)。
不同的瘾品之间不但可以彼此取代,还会互相促进,提高彼此的需求量。比如吸烟者代谢咖啡因的速度比不吸烟者快50%,又比如生活中的经验,大量饮酒之后对香烟的需求(或耐受力)也会大增。
瘾品的流行绝大部分受17世纪世界地理大发现和随后的全球贸易影响,部分受经济效益、运输便利性、生产与加工难度、是否可持续使用甚至宗教因素等方面影响,导致的结果就是现在烟酒咖啡茶的合法大量流行,大麻、可卡因、海洛因等的非法地下流行。而某些传统的区域性瘾品,如东亚及东南亚的槟榔、非洲的卡瓦、中东的卡特、北美的瓜拉纳、中美洲的佩奥特仙人掌、南美的玛卡等,最终没有流行起来。
目前主流社会所定义的非法或强力管制瘾品(也称毒品)最初的诞生通常缘自药用,本着治病救人的目的,被滥用后才变成了人类社会的魔鬼。中国人常讲的适可而止在瘾品面前是不堪一击的,很多初衷美好的尝试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这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人性的软弱与贪婪,何况有时生理的脆弱更甚于心理的强大。
===================
好了,烟瘾又上来了,不写了,抽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