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我们都已经被学习吓破了胆。潜意识中觉得学习就是记忆、考试、重复与痛苦构成。所以今天要说的不是学校的学习。要真是说一辈子都是学校的那种学习,不谈也罢。
走心的生活态度
有一个小故事:曾经,一个小和尚问师傅:师傅,我应该怎么修行?师傅说:穿衣吃饭、打柴烧水皆是修行。
一花一世界,一雨一春秋。
学习不是寒窗苦读十余载,一朝得中尽得意的人生最高目的。就像那位师傅说的,学习和修行一样,是生活中的事——某人的一句话、某事的一个片段。了解、理解、内化便是学习——并无目的,只是态度。所见、所闻化为所思、所感,皆是学习。能坚持下来的作为一种态度的学习并不一定抱有很具体的目的。郑也夫说:复习摧毁了学习。同样,目的也摧毁了学习的态度。因为太明确的目的会给我们动力,但是这种动力也有可能会带给我们巨大的压力,我们可以能带着压力过一时,但是很难过一世。
学习怎样进行?科普作家万维钢有个学习区的概念,他认为人的学习分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舒适区就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可重复但很难有成长;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很难,让我们望而生畏;学习区是我们通过方法较快学会的技能。学习区的重要含义在于:在其中我们并不会特别的安逸,但也不会手足无措。它要求我们更多的是要经心的做一些事情。就像做饭:蒸米饭就像是在舒适区,已经不用再去费脑子,而做满汉全席就是恐慌区,我们完全无从下手。做一桌精致的小菜就在学习区。有些菜我们会,有些需要研究,但是没关系,走心思,我们就能做到。
所以。学习是一种走心的生活态度,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不用刻意为之。生活是持续的,而学习自然也变成了终生的美好的生命附加。
但是学习毕竟要脱离原有的舒适,没有具体目的,动力何来?
学习内在于内自观
自观本出佛语,是一种非眼观之观,为心观之观,这里我们不参禅悟道,我们只说自我可为。私以为:自观更像是一种自我的发现和探索,是一种吾日三省吾身的觉醒,是一种与自己对的话冷寂和安静,甚至是一种知道自己不知而产生的莫名的勇气。
台湾的陈子英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现代人多识少智,而古代人多智少识。我们都感叹为什么中国再也没有百家争鸣的喧闹,也感叹为什么我们不易找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大智慧。我们获取知识太方便了,且不说获取,一开电脑、一开手机。新闻、评论、知乎、问答这些内容扑面而来,无孔不入。我们由此产生了一种错觉:拥有了知识就是拥有了一切。而知识真的等同于智慧吗?我们可以随意的找到一阕良词、一首古风、一个新的知识、一种新的想法。但是——我们的深入思考在哪里?思考不深入何来智慧。
学习的不只是知识的获得,是自我发现和扪心自问之后发现的自己的缺失后积极的补足,是你自观之后通过补足的过程而发现的自我认知水平和思考维度的延伸与扩展。
我们不怕知识的缺失,因为知识就在那里。我们怕的是自己不再成长、自我满足或者自我荒芜。没有自观的心境,我们也就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要往何方,意欲何为。混沌中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勇气。
学习外在于世界的进化
自观是一种自我的修行,而世界的进化也是一种时不待我的紧迫。
很多成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到年节,想表孝心。回家问问爸妈:今年您想要点什么?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的父母总会说:没啥要的,你过的好好的就好。这里面包含着父母对于我们的爱、关心和心疼,包含着爸妈艰苦朴素怕乱花钱的优良品质。但另换心思,这里也有一丝丝的无奈:爸妈哪里知道现在的世界中有哪些有意思的东西呢?他们不知道聊着天打开手机就能把年货买齐、也不知道怎么通过看不见的信号和远在他乡的老友面对面的说话。但他们也想跟上并享受这个时代啊。所以当我给我妈买了部智能手机并教她会用之后,她开心的不得了。这是他们曾经的不完整的教育导致的小小的悲剧。时代让我们的父母少有机会经历不断地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他们的学习过程很可能在八九十年代就已经结束。而这技术、认知突飞猛进的一二十年,他们被时代的列车落下了。
反观我们自己。完整的教育经历让我们可以面对现在丰富多彩的世界和机会。我们已经在现在的世界立稳了脚跟。但时代的列车还在飞速的前进,甚至是加速的前进,我们现在一年创造的知识和财富比过往几个世纪都多。当我们以为我们在这个时代已经站稳,那下个时代呢?还能如此稳健吗?当我们以为master还在以那种穷举法战胜人类时候,实际上人家已经开始深度学习了。而且效率还比我们高的多。
主席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不过我想替已过而立、不惑的我们说一句:不好意思,我们还不想放弃这个世界,也不想被这个世界放弃。
总而言之,终身学习并不像字面上的那种恐惧,而是我们的走心的生活态度。除了终生的成长,持有这种态度的间接好处是让我们可以保有对世界的好奇以及对于各种生活难题的释然——困难已经存在且静止,只要我能不断地成长,怕他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