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口碑炸裂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刷遍了朋友圈,看完之后,我也觉得该写点什么,也想写点不一样的东西。
1.无冲突,不电影
好的电影一定是有冲突的,而且冲突越激烈,往往效果越好。比如好莱坞大片中,成为英雄的那个人就是来解决冲突的。
程勇只是一个卖印度神油的,他交不起房租,给不了儿子理想的生活条件,父亲生病住院危在旦夕。
这一切都是因为穷。也是贯穿电影始终的一大冲突。
没办法,当机会来临时,为了挣钱,他选择铤而走险。
没想到刚开始还挺顺利,老吕帮他联系上了思慧,思慧手里有大量的病友信息,老刘可以帮他给印度供药方联络,不打不相识的黄毛也能成为他的帮手。
有钱了可以交房租,可以将老爷子推进手术室,甚至可以挥霍,让夜店的男经理大跳钢管舞,真土豪,真解气,真风光。
五个人站在店门前的那一幕特别社会。
相聚时有多欢喜,离别时就有多伤感。
可惜,好景不长,张长林的威胁成为了程勇面临的第二个冲突。作为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男人,他决定洗手不干了也无话可说(假如我们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审判)。
他在酒桌上说得那么决绝,就是希望用这种方式让他们四个彻底死心(就像男女分手时的狠心一样,希望你用不会经历)。
纺织厂老板当得好好的,突然间自己曾经一起打拼的兄弟因为没有药自杀了,此为第三个冲突。
他决定重出江湖,这一次,不为挣钱,只为救赎。
所以,当初摔杯子的黄毛回来继续帮他,甚至甘愿在事情要被揭发时独自揽下责任。
印度500的药没有了,2000块买进来他坚持卖500,一个月赔几十万,厂子关了,儿子被送出国。
只是为了守住良知。
他这么做了,张长林没揭发他,黄毛为他顶雷,坐在警车里前往监狱时,病人在街上目送他。
好的电影就是在讲故事,正是因为有冲突才显得精彩,观众看得时候想要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演讲也是一样,如果你会讲故事,描绘冲突,就能一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2.影响力怎么来?
程勇是电影里比较有影响力的人物,他迅速组建了五个人的团队,当然,老吕功不可没。
大家一起挣钱的时候没看出来怎么着,但是公司在夜店搞团建的时候,他作为老板,替自己的员工撑腰可谓是涨足了脸。
后来问黄毛是不是瞧不起自己的时候,黄毛说:“是,以前是。”
因为曾经的程勇就是为了挣钱,如今他为了良知。
所以一个人的影响力怎么来?不是你的背景,你多有钱,公司有多牛,而是看你的人品,看你做事的动机。
每个人都可以或多或少的影响他人,就像电影里的其他小人物一样:黄毛偷了药分给像自己一样的穷人;老刘给教友弄药,帮他们省钱,也会为了教友揭穿骗子张长林;曹斌自己说了不算,他辞职做出反抗,给病人生还的可能;甚至渴望求生的老太太给病友带去鼓励,传递正能量。
你也可以有自己的影响力,哪怕再卑微,哪怕只影响了一个人,只要别人有了积极正向的改变,你就是伟大的。
3.马斯洛需求理论
程勇二进宫时已经是个大老板了,所以在满足了最底层的生理需求之后,他有更高的价值实现。
此时他也有资本这么做,换做以前交不起房租时,根本不现实。
帮助他人的前提是提高自己。自己跑得快了别忘了拉身后的人一把。
4.谈判的技巧
为了拉拢会说英语的老刘入伙,程勇深谙谈判说服的技巧:首先他把老刘自己的切实利益摆在面前,然后还答应帮他救助病友,而且他只负责翻译,没什么风险。作为虔诚的基督徒,自己能活着的同时也实现了帮助他人的愿望,老刘没理由拒绝。
如果你能知道对方的需求并能满足,谈判成功率肯定高。
5.穷病是思维病
张长林来找程勇拿钱跑路时留下的那句“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成为了经典。
的确,没钱举步维艰。
但我始终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思维方式的不同。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习惯了穷,觉得这样也挺好,无需改变。
想摆脱穷,先从拥有富人思维开始吧。笃信自己的未来一定非常美好,在自己的领域持续深耕精进,你不会穷一辈子。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评分高是有道理的,所有好电影都能直击人性,尝试着告诉我们一些东西。你在影院留下的眼泪可能是暂时的,但电影带给你的感受应该会持久一些。如果你透过电影还能学到点什么,那就更好了。你我都不是药神,但我们都可以做些什么,哪怕只是守住了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