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那些凡人小事
三国,这个虽然短暂然而却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精彩纷呈的极为特殊和特别的历史时代,古往今来,不知引起了多少人的兴趣和关注。这个轰轰烈烈的时代,当然不乏勇担大义、横刀立马、纵横捭阖、叱咤风云、为人所熟知的震古烁今的英雄人物,然而,稍加留意,不难发现,这其间也有一些很特别的凡人小事,同样足以令今人慨叹,现举几例。
不忘旧主之忠义臧洪
臧洪于东汉末年因举孝廉担任过一段本地下层官吏后弃官还家,被太守张超聘请担任功曹。后来遇见袁绍,一见之下即为袁绍所赏识,被其推荐为青州刺史。臧洪在位两年,治理有方,境内盗贼纷纷四散奔走。臧洪的能力得到袁绍的高度认可,又推荐提拔他为东郡太守。
曹操将张超围困于雍丘(今河南杞县),张超说:“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臧洪,他一定会来救我。”但是其属下们并不认同,认为当下袁、曹和睦,而臧洪系袁绍推荐任用,必然不会远来相救,并因此而败坏袁曹交好。然而张超却肯定地说:“子源(臧洪字),天下义士,终归不会背弃做人的准则,但就怕他受到外界的约束而不能前来。”臧洪听到张超被围后,果然为之悲愤号哭,立即集合本部兵马,又向袁绍请求增派兵马救援张超,然而袁绍始终不肯答应,张超因此兵败并被灭族。臧洪因此而怨恨袁绍,与之断绝了往来,于是袁绍兴兵围困臧洪,但数年仍未能攻下城池。袁绍让他手下著名的笔杆子陈琳给臧洪写了一封劝降信,晓以利害,然而却被臧洪大义凛然地拒绝了。
袁绍见臧洪无降意,于是增兵急攻,城中粮食耗尽,而又外无强援。臧洪预见到了结局,对属下们说道:“袁氏无道,我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枉遭此祸!你们可趁城暂未被攻破,带着妻小出城逃生。”将士民众听了纷纷垂泪说:”大人本来与袁氏无怨,现在因为本朝郡将张超的原因而陷入困境,我们怎么忍心舍您而去呢!”下人报告说内厨仅余米三斗,是否分次煮粥充饥,臧洪叹道:”我一个人吃干什么!”于是命令全部做成稀粥,并把自己的爱妾杀了,给众将士分享。将士们全都感动得涕泗横流,无人能够仰视,男女七八千人相枕藉而死,没有一个人叛变或逃离。
城破,臧洪被生擒。袁绍向来喜爱臧洪,于是广设帏帐,带领诸将一起会见臧洪,希望其屈服然后原谅他,不料臧洪直挺挺地站在地下,怒目圆睁,辞意激切。袁绍知道他终究不能为己所用,于是不得已杀了臧洪。当时现场有一个叫陈容的人,一直仰慕跟随臧洪并担任其属下的东郡丞,城破前被派出城,袁绍要他在现场就坐。看见袁绍要杀臧洪,立即起身大声质问袁绍,袁绍心感惭愧无言以对。袁绍身边的人连忙将他拉了出来,说:“你又不是臧洪一党,何苦要这样!”陈容坦然道:“仁义岂有恒久不变的,遵循它就是君子,背离它就是小人。我今天宁愿与臧洪同日死,也不愿意与袁将军同日而生!”于是一同被杀。在坐的人无不叹息,私下里相互议论道:“为何一天连杀两名忠烈之士!”此前,臧洪派遣司马(执掌军队的军官)等二人出城向吕布求救,等他们回来,城已破,他们义无反顾毅然冲入敌阵战死。
有难同当之谄臣关靖
关靖是公孙瓒的长史,本是一个酷吏,胸中并无多少谋略,然而因为善于谄媚而格外受公孙瓒信任。
因为族弟在袁术与袁绍两兄弟的争斗中死于袁绍军的冷箭,公孙瓒与袁绍结怨,起兵讨伐,随后陷入诸侯间的混战,互有胜负,经过几番博弈,公孙瓒渐落下风,不得不退走易京(今河北雄县县城西北)固守。为求立于不败之地,公孙瓒别出心裁,苦心经营,建造了被称为三国“三大建筑”之一的“围堑”:先是挖掘十重圆形特大型壕沟,在壕沟里筑起高五六丈的大土堆,然后在其上建高楼;中间的土堆高十丈,储存谷子三百万斛,供公孙瓒自己居住。公孙瓒说:“兵法云,‘百楼不攻’,现在我坐拥高楼上千座,待到把这些谷子吃完,天下事大概也可以见分晓了。”意欲以此来抵御并拖垮袁绍。
袁绍派兵进攻长达数年,果然不能奏效,于是亲率所部倾巢出动前来围困公孙瓒。公孙瓒见状,派儿子向黑山贼寇求救,并打算自领精兵突围,和黑山贼汇合后抄袁绍的后路。这本是当时情势下的唯一生机,然而李靖却在此时向公孙瓒进言道:“眼下将军您的将士都已土崩瓦解,之所以还能够继续坚守,是因为顾恋住在这里的一家老小,同时有您这个主心骨在。您只要长期坚守,袁绍一定会自退,然后您走散的部属必然可以重新聚拢。若是您舍弃这里而去,那么易京必然很快被攻破。您失去大本营,孤零零地待在荒野之地,能成什么事!”
这一番似是而非的论述彻底浇灭了本就昏了头的公孙瓒的斗志。公孙瓒派人给儿子送信,约定待救兵到后举火为号内外夹攻,不料信件却被袁绍劫得。袁绍安排燃起烽火,公孙瓒以为救兵赶到领兵杀出,中了袁绍的埋伏,大败而还闭门坚守。不得不说,袁绍虽然在曹操面前很草鸡,但对付公孙瓒却很有办法:面对“围堑”这个难啃的硬骨头,袁绍没有被吓倒,也没有顾及兵法“百楼莫攻”的教条,而是在我国军事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发明和应用了“地道战”,通过挖掘地道,逐层突破公孙瓒的防御体系,最后终于抵近了核心的高楼,绝望之下,公孙瓒杀掉妻子儿女后自杀。
颇为亮眼的是关靖这个谄臣最后的表现。最后关头,关靖对人说:“我听说君子陷别人于危难境地,必定和人同当苦难,我岂可独自苟活呢!”于是策马冲向袁绍军阵而死。
绝世不仕之纯孝王褒
魏国人王褒从小就立下高远的志向,品行高洁,从不做不符合礼制的事,身材高大,仪表不俗。他的父亲王仪在司马昭任安东将军时担任行军司马,司马昭率军伐吴,在东关之战中遭到失败,问王仪谁应当承担责任,王仪回答“责在军帅”,司马昭认为其要委罪于他,大怒,将王仪杀了。
王褒为父亲的悲惨遭遇感到万分悲痛,决计一生不出仕。他在父亲的墓旁修造房屋居住,以收徒讲学为业,早晚常常到墓前祭拜,而且每次都悲痛号哭。墓前有一棵柏树,王褒经常情不自已抚树痛哭,泪洒树身,天长日久,以致这棵树的颜色都变得不同于其他的树。王褒读书,每当读到《诗经》“哀哀父母,生我劳悴”这句时,都会痛哭流涕,泪湿衣襟。王褒家境贫困,亲身耕作,比照自己一家的需要量栽种粮食、种桑养蚕,自给自足。他的学生们体谅他劳作辛苦,为了帮他减轻负担,曾经邀集起来偷偷地帮他收割麦子,结果全部被王褒丢了,从此学生们再也不敢帮他干农活了。王褒不但终生不接受朝廷的征聘出仕当官,甚至从不面向西方而坐,以示不臣服于由自己的杀父仇人开创的西晋。
相比三国那些人们耳熟能详、光照千古的大英雄,这些人都是很平凡的普通人,有的不但称不上英雄,甚至还是有残缺的人;他们的有些做法在今天看来也值得商榷。然而,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可贵的特点,那就是心中都有自己的操守和原则,有自己的道德追求,这种原则神圣不可侵犯,为了这种追求,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单就这一点而言,就已经超出很多普通人的层次和格局,由此也可以看出三国时代整个社会的较高的道德水准。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这种环境的浸润之下,才激发和催生了那么多有担当、有操守、有作为、有特色的英雄人物,使三国这段短短的历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大放异彩、倾倒万千国人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