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群雄逐鹿,群英荟萃,但独崇拜关羽。一则缘于自身关姓,对先祖上有这么一位大英雄,由衷自豪;二则关羽武艺高强,不负“五虎上将”之首,更兼为人忠义,堪称人表。
前岁去洛阳,当地友人尽地主之谊,安排游览龙门石窟。车过关林镇,随口问了一下地名渊源,方知此地是关羽埋首之处。
这不是普通的关帝庙,而是关林。
据陈寿《三国志·武帝记》载“建安二十五年春,(操)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说的是公元220年春,孙权背信弃盟,袭荆州,杀关羽,又恐刘备兴兵报仇,遂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曹操敬慕关羽忠义仁勇,刻沉香木续接躯身,恭以王侯之礼安葬,是为关冢。而清康熙五年的敇封,关冢、关陵升格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从此洛阳关林与曲阜孔林并立为两大圣域。
这样,与友人商定,龙门归来,拜谒关林。
关林占地百余亩,古柏参天,殿宇巍峨,隆冢丰碑,肃穆森然。关林历史久远,碑记汉时有庙,因历朝历代的尊奉和黎民百姓的敬仰而保存完好,香火旺盛。关林地位崇高,大门上的九九八十一颗金色门钉标志帝王礼制,“威扬六合”①、“光昭日月”②等御笔亲题彰显尊崇有加。“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的楹联,更是道出了对武圣关公三教同尊、天人共敬的顶礼膜拜。
肃立恭行,印象至深的是关公的造像和关林的古柏了。
关公的造像,手法各异,形象传神。或画的、刻的,或雕的、塑的;或站式、坐姿的,或骑马、读书的。仪门东侧五花隔墙的刻石上,那一幅“关圣帝君像”,立马横刀,凤眼如电,气宇轩昂,威风八面,相传是“精忠报国”的岳飞岳元帅手绘。大殿上那尊贴金的“关圣帝君像”,帝王扮相,高高在上,头戴冕旒,身着龙袍,手持七星笏板,关平、周仓、王甫、廖化侍立两侧。财神殿的佛龛上则塑有关公财神像,两旁分别是虎立的关平、周仓和捧着算盘、拿着秤的招财、利市两童子。而春秋殿内的关公像最有文化范儿,身着龙袍甲胄,肩端背直,右手捋美髯,左手捧《春秋》,目视前方,似有所思……
驻足默想,这一幅幅、一尊尊的关公像,对于百姓来讲,雕塑在眼前,铭刻在心底。千百年来,已神话成百姓心中那尊道义在肩、保佑安康的平安神、保护神和武财神。追根溯源,大门上“忠义仁勇”四个大字不就是关公的精气神吗?也许这就是“关公信仰”这一千年文化薪火相传的根之所在了。
按照过去的封建礼制,帝王墓称“陵”,王侯墓称“冢”,百姓墓称“坟”,只有圣人墓才能称作“林”。
古人讲风水,讲文化,为关林培植了近千株柏树,郁郁葱葱,绿云叠翠,形成林海。今天,这些高龄古柏,最老的据说有700多岁,树身最粗的胸径可达1米多,顶天立地,老当益壮。而在难以计数的古柏中,最为传奇的当属大殿前的龙首柏和凤尾柏、寝殿前的旋生柏和结义柏了。
说到传奇,自是古柏造型奇特,妙趣天成,寓意深刻,有故事可讲的。
大殿前这两株古柏,一为龙首柏,一为凤尾柏。东西相向,龙凤呈祥。龙首柏,自树顶有一虬枝勾曲向下,张牙舞爪,形如龙首。虽是翠柏间的一枯干,却有着千年不死的气势。凤尾柏,须根凸地,纹络织密,扇形铺展,似同凤尾。虽是自然造化,却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善男信女们常常在此焚香祷告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祈愿。
寝殿前的两株古柏更是奇特,一株像受了龙卷风的洗礼,主干枝杈皆螺旋式向上盘升,也生出了关公在此升天降魔的神话,百姓称之旋生柏。另一株在一人高处天授神机一般分生出三枝树干,大小相若,百姓称之结义柏,传续着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义参天地、道衍春秋。
我想,这几株古柏,叫龙首柏和凤尾柏也好,叫旋生柏和结义柏也罢,如果要起名字,或讲故事,这关林中的每一株古柏,都有一个好名字,都有一段好故事。因为这里寄托了老百姓对关公太多的真诚爱戴和虔心尊崇。“英雄有几称夫子,忠义唯公号帝君”。关公就是百姓心中鲜活生动、真实可信的真神。
据介绍,从1994年以来,每年的9月29日都要举行关林国际朝圣大典,海内外华人共同祭拜关公,弘扬关公精神和文化。这对当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于时代大潮下沉渣泛起,无疑是高扬起一杆浩然正气的大纛。
而今,随便上网搜搜,很容易找得到借关公之口规劝和警示世人的《关圣帝君警示文》,其“三十条之言过言功,乃时人之苦口良药。数千言之教孝教悌,诚百代之规矩准绳。”不就是关公文化复甦和关林香火复盛的根由吗?
“声灵于铄”③,“中央宛在”④。
注:①为慈禧太后手书匾额。②为光绪皇帝御书匾额。③为乾隆皇帝御笔亲题。④关冢前石坊上书“中央宛在”,意为关公的首级安葬在此,关公的精神长存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