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物游工坊的创始人陈志远打算众筹一个“木匠图书馆”,这是他举办一件木工私学的第一步。学艺术出身的他,出于对手艺的热爱和传统的敬重做了一名手艺人,现在他想做的就是,教给更多喜欢木艺的人怎么做好这门手艺。
现在想想,“木匠”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如果想添置一件家具,我大概会跑到一家家具店比对木材和价钱之后挑选一件中意的,至于是谁做的大概没有什么关系。
那么“木匠图书馆”又是什么?不明就里的人可能还会往“小资”的方向想象,其实它和字面一样直白:为学习木工活的人所设立的图书馆,物游工坊创始人陈志远选择了众筹的方式筹集所需8万元的费用,这也是他要开办一所综合性木工私学的第一步。
▲ 物游工坊创始人陈志远
2009年,从中国美院邱志杰主持的综合艺术系毕业的陈志远来到北京,在画廊打了半年工,辞职和同学成立了一家公司,主要业务是为展览布展以及为艺术家制作装置。在制作装置的过程中,陈志远感觉被分离出来的作品制作过程变得不再重要,缺少了“手艺”,也就少了作品的独特性。
2011年陈志远成立了物游工坊,希望在这里联系手艺,以此带动自己的思考和创作,为了维持生活,对设计和家具感兴趣的他决定接一些定制家具的活。为此,他专门跑到北京一家木工厂,拜一位50多岁的老师傅为师。学了半年,他深刻感受到了这个行业的一些弊端:说“家具设计”就会显得高端,但做一个“木匠”就显得没那么体面。缺乏尊重、工业化生产导致的质量下降、技术难以传承,种种的问题陈志远希望在自己的物游工坊中找到出路。
他还记得第一张订单是一张床榻,从设计到制作全是自己,做了20多天,客户还算满意。现在他做一件家具的时间越来越短,但为了每一件作品的质量,订单多了他也不会再接。
从2011年至今,陈志远工作的地方从15平米的小库房变成了140平米设备齐全的大工作室,2014年他开始在网上招收学徒,从作家、中医再到国企职员,11名学徒来自天南海北,相同的都是对手艺的热爱和传统的敬重,近乎苛刻地追求细节成为了他们的默契。
从一些人对“手艺”的关注中,我们或许能看到一种新的生活理念的悄然兴起。在今天的大都市中,高速运转的生活节奏让很多人容易忽略很多事情,快速消费成为了人们习惯的生活方式。但是,仍然有许多人关注事物的品质,也有人愿意专注于学好一门本事,练好一门手艺,即使这非常耗费时间。
慢慢的,“匠人精神”逐渐成为了人们所认同的价值理念。在日本,国家通过“人间国宝”认定制度将国宝级的艺人和工匠保护起来,做寿司的小野二郎和酿造酱油的山本康夫都成为了受人尊敬和追捧的大师。重要的是,在社会的关注下,存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手艺得以传承,而其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在其中延续下来。
经历了5年的打磨,陈志远这一次打算做的是众筹一件木匠图书馆,在这里,更多的人可以研习木艺的历史、设计和各种专业知识,系统的学习和实际操作一样重要,这也是他打算成立自己的“木工私学”的第一步,以此把这门手艺当成一门专业知识教授给更多的人。
在一件作品上执着细节精益求精并从中寻求满足感和快乐感,或许这才是做一个木匠正确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