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当今我国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多数活动发生在课堂,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主要依赖课堂来实现。因此“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这一话题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必要性。
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取决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新课标提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如何,需要通过主体来体现。北京师范大学曹才翰教授指出“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
兴趣大都不是天生就拥有的,更多的是取决于后天的生活环境和受教育的程度。为了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必须努力创造一系列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激发、培养、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他最终作用到学生的学习中。
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在这里结合我这几年来不甚丰富的教学经历,谈一谈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做。
一、重视新课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宛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其中“起调”,也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生动形象、立意巧妙的导入设计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使学生学习情绪的高涨,充分调动探求新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如能设计好新课的导入环节,从教学过程的开端就抓住学生的心理,及时把学生引向学习的主体地位,那么必然地会唤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导入新课的方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复习导入,悬念导入,游戏导入,趣题导入,故事导入,实践导入,讨论导入,类比导入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不同来选择适当的新课导入方式,以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
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只有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有了学习数学的意识和愿望,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三、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数学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
学习的成功能使学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课堂练习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拾级而上,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
习题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好素材,在讲授“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时,练习题的选择上我做了精心的设计,既注重了知识性,又体现了现实性。
上课时,我给学生出示了第一个练习题,
1、赢一场球赛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某队进行了12场比赛,负6场,一共得16分,问胜了几场?
A. 4 B. 6 C. 7 D. 5
学生们还真配合我的教学工作,二话不说,拿出练习本,设未知数,列方程组,得到结论,学生的表现不温不火,中规中矩,没有多少兴奋的表情。学生有如此的表现在我意料之中。的确,这个练习题的并不新颖,很难激发学生的热情。就在学生等待我给出下一个练习题时,我突然发问:这个题难不难?学生回答道:不难。我接着说:但它的出身还是很特别的,大家猜一猜他是来自于哪的试题?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道:期末考试?中考?我说都不对,大家都听说过公务员考试吧。学生频频点头,它就是2008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试题之一。学生惊讶不已,似乎不能相信这个事实,自己一个小小的初中生居然作对了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试题,而且是轻轻松松的,套用一个流行词,他们现在很膨胀。借着这个热乎劲,我马上说:要不要再试一个?学生说:好!他们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一个个摩拳擦掌,信心满满。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这种学习上的困难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失败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一题多问”的方法分解难点,使学生找到自信。
总之,学生只有对数学学习感兴趣,才能学好数学,作为数学教师的我在教学中千方百计的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科学地设计学习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切实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吉林市第十六中学校
数学八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