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我们对世界有了基本的认识,然后随着科技的进步,真相被进一步挖掘,概念有了新的界定,对世界的基本认识需要刷新一下。
这里主要根据最近听的几本书,《深海浅说》,《司母戊鼎还有多少待解之谜?》,《地球的法则》谈谈几个需要更新的认识。
4大洋变成5大洋
曾经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是七大洲四大洋,但这一个描述已经不再准确了,现在得更新成七大洲五大洋,这个新出来的海洋就叫做南大洋。
在今年6月的时候,南大洋的在世界海洋日被认可,我们的教科书很快也会更新。
南大洋简单一点理解就是南极洲附近的那片海洋。
曾经科学家们认为北大西洋的环流具有盐度大和温度低的特点,决定着全球的海洋洋流。但最新的发现使科学家们更多的倾向于认为是南大洋的洋流决定着全球的海洋洋流方向,靠的是风力的驱动。
南大洋附近的风可以使在海底下两三千米的海流往上涌,这才是形成洋流的关键推动力。同时,这也产生了系列的影响,比方说影响了碳平衡,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浓度是空气中的60倍;影响了温度的变化,南极的水通过洋流流到其他区域,控制着气候的变化。
这个新大洋在海洋学中的特殊位置,使得的存在长久争议的南大洋终于冲破被低估的偏见,闪亮登场。
“司母戊鼎”改名“后母戊鼎”
曾经的教科书里面有一篇关于司母戊大方鼎的介绍,讲的是这个鼎代表着我们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巅峰之作,是国宝级文物。
然而这个点的名字却悄悄地改了名字。
传统对于这种鼎的命名,首先是观察这鼎上面自身纹了哪些文字?
其中司母戊鼎,后三个字一直没有问题,但前面的“司”字却引起了广泛争议。原来,在商朝的时候,文字是左右不分的。
“司”和“后”,两个字左右对称,这就是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2011年国家博物馆正式将其更名为“后母戊鼎”。曾经某次新闻主持人在介绍这个鼎的时候用“后母戊鼎”,被观众误以为专业水平太差,也有好些国民以为后母戊鼎是与司母戊鼎不一样的,新挖掘出来的文物,造成了不少误会。
这个鼎并不完整,国家博物馆中的这个鼎的其中一个耳朵是高仿黏合上去的,但这并不影响这800吨的巨鼎是我们国宝级文物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