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毗山慈云寺:有故事听,没东西看
@铁山青士(笑独行)[述记]
5月13日,湖州城东毗山村,毗山慈云寺。
从上海坐大巴到湖州,进入湖州市区时就会隔着两座桥看到毗山。当然,我刚看到时并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只是觉得挺醒目的,估计山上有一座寺庙。因此就想着有机会应该去看看。
经查,这毗山对于湖州来说还真是一个历史文化地位很高的所在,并不只是湖州东大门的标志性景观。
首先,毗山在历史上曾经是攻防湖州的必争之地。毗山虽然海拔只有55.9米,但从地形上看,却是湖州城东唯一的制高点。明初徐达、常遇春率二十万大军讨伐张士诚,就是先夺毗山、再围湖州的,致使驻防何山(即金盖山)的张士诚胞弟张士信望风而逃(《明史》列传第十三“常遇春传”记湖州之战称:“败吴军于太湖,于毗山,于三里桥,遂薄湖州。”);
其次,毗山在人文上积淀深厚。自南梁开国元勋兼诗人柳恽(曾两度出任吴兴太守)筑建毗山亭、读书台(并时常与被他延聘为主簿的南梁文豪吴均诗赋赠答),至明代嘉万时期治水名臣潘季驯筑建毗山园别业,其间登临毗山的历代文人雅士可谓不胜枚举(当然,这与毗山有远眺太湖、近瞰湖城之利也是密不可分的);
第三,毗山在中华文明考古上也具有重要地位。毗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分布在毗山周围,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为良渚文化之后、春秋战国之前的商周时代遗存,反映的是以湖州苕溪为中心的大型聚落和手工业产业群的崛起,据学者判断,所代表的文明很有可能是后来越国、吴国的前身。
毗山何以金贵?其实明成化《乌程县志》在记毗山时已经给出了答案,这就是“大溪上突然独峙”。也就是说,给人带来突兀的感觉才是毗山的最大好处所在。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毗山在湖州府东北五里,以近府城而得名。毗者,近也(不过,据湖州民间传说,“毗”字却是由“避”字衍化而来,因为南梁时在湖州白雀寺修行的观音菩萨有难,曾驾云到毗山避难,“毗山”者,实为“避山”也)。
于是,在得知可以乘坐28路公交车前往后,我便骑上青桔单车去找月河小学公交站,绕了一个大圈才找到位于苕溪东路紧西头的月河小学。从月河小学到毗山所在的毗山村倒是真不远,居然只有三站路(不过骑车应该还是有点远,因为最后一站路很长,是出城的节奏)。
由于位于毗山顶上的慈云寺正在施工,而从慈云寺下来后又感觉有点乏累了,因此我便打消了再去找毗山遗址的念头(所谓“主要分布在毗山周围”听着也有点让人发愁,生怕要走很多地方才能看到全貌)。
如此这般,我就只是逛了逛开着后门的慈云寺,实际上除了一位貌似寺庙后勤人员的中年男子、若干施工现场的男女工人和一对开车上山的后生外,最值得一看的也许就是一只来历不明的孔雀了(说来还是她带我上楼的,因为寺庙主建筑在楼上)。至于大雄宝殿和圆通殿什么的,由于没进殿,可以说什么感觉也没留下(供奉缅甸玉佛的天王殿我没见到,应该是从正门上来才能见到吧)。
经查,慈云寺始建于明末崇祯朝,原名报本寺,据清光绪《乌程县志》记载,是潘季驯的后裔将位于飞英寺西已濒临坍圯的“报本禅院”移到家庙旧址的结果。据说曾经是前殿供观音大士,后有“文昌阁”供祀柳恽、潘季驯等人的塑像。直到清末民初,寺名才由“报本禅院”改为“慈云寺”。
小游毗山慈云寺,我的最大感受是,这是一个很有底蕴、很有故事的地方,只是很遗憾,如今已看不到什么“老东西”,几乎所有的风流都被雨打风吹去了(当然,不包括毗山遗址局部试掘出土的文物)。对于不相干的人来说,正如圆通殿牌匾“名山得主”所言,慈云寺如今的好处也许主要就是让毗山这座“名山”得以有一个灵魂主宰了。
对了,这毗山好象还一向有“浙北第一山”的美誉。在查考相关资讯时曾见有一湖州网友对此表示“呵呵”(联系到毗山的海拔高度),并推测可能与观音菩萨在慈云寺得道飞升的传说有关。我意若要调侃,则不妨将“浙北第一山”诠释为——“由太湖登陆太湖南岸后见到的浙北第一座山”。
(2020年5月15日至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