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老师说,我们学习技能的时候,这些技能水平的成长,其实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叫做对数增长,一种叫做指数增长。
对数增长是说这个技能初期的进步速度非常快,到后面则越来越慢,最后几乎是一个平台期,哪怕你付出极大的努力,也只能获得一点小小的突破。
比如健身、减肥、学习英语等,你可能发现最初一段时间的那种感觉真是特别愉快,进步神速!但慢慢就似乎不再增长,或者需要你下更大的功夫,给更多的刺激才会增长。
很多小孩子两岁会背唐诗,三岁会背100位圆周率,这种技能在家庭亲朋聚会中都属于高光的值得炫耀的节目,但没有多少上升空间。
小朋友学各种棋类,进步神速,没多久就能打败周边所有人,赢得称赞,但成为职业选手非常难。
所以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在回忆小时候的这些成就,却不知不觉被对数增长的规律所困惑,想要突破,必须主动脱离自己的舒适区,进入到学习区。
指数增长是这样的:从你开始做这件事情,一直到很长很长时间内,几乎没有任何能让外人看出来的进步。一直到某个时候,你就好像突破了一个什么障碍一样,水平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就像量变达到质变的感觉一样,然后还越增长越快。
读书、写书、培训,都符合指数增长。很多技术进步、企业的成长,个人财富的增长,大体也都符合指数增长的规律。这背后的原理当然是正反馈循环。
指数增长最大的风险是中途退出。还没等到突破这个障碍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退出了,而且在当时的情况来看,退出也是正确的选择。
如果你非得选择这个指数增长的项目不可,你一定要有耐心和恒心,做好最困难的准备。
文章《麦肯锡的“晋升与出局激励法”》中提到麦肯锡的职位晋升之路:
“ 一旦进入麦肯锡公司,人员的晋升与出局有严格的规定:从一般分析员做起,经过两年左右考核合格升为高级咨询员,再经过两年左右考核升至资深项目经理,这是晋升董事的前身。此后,通过业绩审核可升为董事(即合伙人)。
所以,一个勤奋、有业绩的人在6~7年里可以做到麦肯锡董事,但是在他每一个晋升的阶段,如果业绩考核并未达到要求,就要被OUIT(离开麦肯锡),即“不晋升就退出”。有调查显示,在麦肯锡,最多只有2%的经理能最终跻身精英行列。”
很明显,麦肯锡的职位晋升之路遵循的是对数增长效应。应该说,绝大部分企业的职位晋升之路都是对数增长。
而创业,是高风险的指数增长。蚂蚁金服、Uber、Airbnb等中外独角兽级别企业的成功,获得无数创业者的追捧和模仿。
仔细分析这些企业不难发现:它们均是指数型组织。“指数型组织”用于指代那些通过创新的组织结构、卓越的运营方式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快速发展的企业。这些企业规模的增长速度甚至超出一般企业数十倍,因而被称之为“指数型”。
由此我联想到,哪些行业是属于对数增长模式,哪些行业是属于指数增长模式呢?
对数增长模式的行业:
首先想到的是房地产行业和金融行业。2017年房地产行业与金融业一样,都出现了集中度提升的现象。
截至2017年末,前十大房企已占据25%的市场份额,前200强房地产企业的市场份额已达62.3%。2017年中国前十大券商的主承销收入几乎占到全市场的60%,集中度也显著提高。
金融与地产行业步入到存量时代之后,必然会出现经营业绩分化和集中度提升并举的现象,也伴随着并购重组案例的大幅上升。
接下来是建筑业。2009年,建筑业增加值的增速创出18.9%的历史新高,到了2016年,建筑业增加值的增速只有6.6%,2017年则降至4.3%。尽管这些年来基建投资增速一直接近于20%,但所创造的增加值却在递减,说明投资效率在下降。
然后是家电行业。历史上中国的家电业曾是洋品牌的天下,后来,国产品牌由于性价比的优势不断体现,市场份额也不断提升,如今,格力、美的、海尔三分天下的格局基本形成。
家电行业在经过一轮并购重组的调整之后,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销量增速缓慢。
指数增长模式的行业:
计算能力、人工智能、传感器、机器人、交互模式、大众化应用的聚合技术,为世界带来了指数级飞跃,并改变着每个行业。而这些聚合技术每项功能的核心都包括了传感、分析和处理数据。
数据驱动商业显然已成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与行业场景结合的“数据驱动型企业”,一定会呈指数级增长。
餐饮业其实是对数增长的模式,每一家单个经营的麦当劳直营店或加盟店,都是对数增长模式。但是架构在其之上的麦当劳集团,把边际交付时间不为零的部分抽离出去交给别人,通过标准化的经营方式,把中间的做法、流程、配方和品牌等交付时间为零的部分抽离出来,自己做,却有机会获得指数型增长。
再比如樊登读书会,之所以能获得指数型增长,是因为樊登把组织各地线下读书会(聚会,探讨等)这类边际交付时间很高的部分剥离出去,让合作商来做,樊登只做抽离出来的每年读50本书这件事,虽然他要花时间录音,但是给3000人听和给10万人听,成本是一样的,边际交付时间为零。
所以,不是每一种商业业态都可以实现指数型增长。如果你试图实现指数型增长,最重要的一点是,即使你所在的行业有边际交付时间,你也要把边际交付时间为零的部分剥离出来,才有机会实现指数性增长。
从2016和2017年2年的大数据来看,咖啡馆在2016年年中冲破10万家以后,便一路下滑。明显是对数增长模式。
在咖门和美团点评联合发布的大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咖啡馆在近2年,一共开店8万家,关店数则到了12万家。很多以艺术家自居的咖啡馆主赔钱关店了。
这其实在暗示着市场需求的方向。
那可不可以通过改变一些条件,让咖啡获得指数型增长呢?
咖啡如果没有大众化市场,就没有完全的的商业化。
所以,精品咖啡的价格慢慢降下来了,各种便利店咖啡、CoCo开始跨界做平价咖啡、肯德基麦当劳的快餐咖啡,也都开始发力。
咖啡开始放下身段去做大众化市场。
只有客群基数做上来,大家的生意才都好做。而且一旦客群基数到了,中国的咖啡市场一定会出现激进的爆发式增长。
所以,指数增长和对数增长其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你要么就选择其中一种模式的行业,接受这个行业客观的发展变化规律,不急不焦,静待结果。
要么就在合适的时机下,根据对市场环境的分析和统筹规划的布局,进行指数增长和对数增长之间的转换。
这种转换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重塑。